一、市场供需与装机动态
(一)供给端:整机商中标格局固化,头部效应持续增强
2025年7月,国内风电设备供给市场呈现头部集聚、梯队分化的显著特征。根据公开开标数据统计,7月国内共有32个风力发电机组采购项目完成开标,累计采购容量达7.68GW,全部为陆上风电项目(无海上风电项目)。从整机商中标格局看,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呈现以下特点:
● 前三强格局稳固: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东方风电)以1.27GW中标容量位居榜首,市场份额达16.5%;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1.11GW位列第二,市场份额14.4%;远景能源有限公司以901.3MW排名第三,市场份额11.7%。前三甲合计市场份额达42.6%,较上月提升约3个百分点,头部效应进一步凸显。
● 第二梯队竞争胶着:运达股份以770MW容量位列第四,明阳智能以520MW排名第五,三一重能以370MW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运达股份在国家电投规模化集采项目中表现抢眼,一举拿下810MW订单,成为当月最大赢家之一。
● 中小企业份额承压:中车株洲所、中车山东风电、中船海装等企业中标规模均低于300MW,十家整机商中有七家市场份额不足5%,行业“长尾”逐步收缩。

(二)需求端:开发商采购集中度提升,集采模式成主流
风电开发端需求在7月呈现国央企主导、集采扩容的双重特征,主要开发商采购情况如下:
● 央企集团占比超八成:7月开标项目涉及15家开发企业,其中国家能源集团、中广核、中国华电、华润集团、中国华能等11家央企集团合计采购占比达85.6%。地方国企方面,广西投资集团、河北交投集团表现活跃,但单体规模较小。
● 华能国能领跑采购榜:中国华能集团以1.40GW采购规模位居开发商首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吉林等风资源富集区;国家能源集团以1.29GW紧随其后,项目集中在宁夏、甘肃等西北地区;中煤集团以780MW位列第三,标志着传统能源企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
● 集中采购成主流模式:7月完成开标的2个规模化集采项目(国家电投、中核集团)总容量达1.99GW,占当月总采购量的25.9%。其中国家电投项目要求单机容量≥5MW,中核集团集采更明确划分5-6MW、6-7MW、7-8MW及8MW+四个功率段各投标3种机型,反映开发商对机组大型化、技术多元化的需求趋势。

(三)装机动态:单月增速亮眼,全年高增可期
7月风电装机运行数据延续高增长态势,反映行业在政策驱动下装机加速、结构优化的发展特点:
● 单月发电量同比高增:大唐新能源7月风电发电量达188万兆瓦时(约1.88TWh),同比大幅增长14.74%了;光伏发电量60万兆瓦时,同比增长73.59%,风光协同效应显著。前7个月累计风电发电量达2.136万兆瓦时,同比增长11.75%,完成率符合预期。
● 抢装效应持续释放:受“136号文”电价政策调整影响,5月行业曾出现单月26.3GW的抢装高峰(同比+801%),带动1-5月全国风电装机达46.3GW,同比增幅134%5.7月虽环比回落,但同比增速仍保持双位数增长,表明抢装余波未消。
● 年装机预期乐观:基于上半年招标放量及政策支持,机构预测2025年陆上风电装机将突破100GW(同比增长25%+),海上风电装机有望达8-10GW(实现翻倍增长)。值得注意的是,7月所有开标项目均为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项目预计将在三季度末密集启动15.
(四)海外市场:出口订单持续放量,全球布局深化
中国风电产业链国际化进程在7月取得显著突破,呈现订单放量、区域拓展、技术输出三大亮点:
出口订单量质齐升:2024年国内风机出口达5.2GW(同比+42%),2025年上半年延续高增态势。1-6月整机制造商国际订单达19.51GW,其中明阳智能以7.18GW领跑,包含3.96GW漂浮式风机、2.09GW海上风机及1.14GW陆上风机订单7.远景能源、金风科技分别收获4.2GW、3.5GW国际订单,头部企业出海步伐明显加快。
重点项目突破:东方风电中标哈萨克斯坦1.2GW风电项目,创单笔出口新纪录;运达股份在巴西首个300MW项目完成设备发运;明阳智能为意大利塔兰托二期项目供应的16MW漂浮式机组进入吊装阶段,标志中国深远海技术获国际认可。
区域多元化加速:中国企业除巩固亚太、中东市场外,7月新签欧洲订单占比提升至35%,其中希腊、挪威、苏格兰项目规模超2.5GW;中东北非地区签约沙特NEOM新城配套风电项目(1.1GW),首次实现整机+EPC联合输出。
二、产业链价格与成本分析
(一)风电整机价格:陆风持续回升,海风承压下行
1.陆上风机价格突破新高
● 中标均价环比提升:2025年7月陆上风机(不含塔筒)中标均价达1.670元/kW,环比6月上涨5%,较2024年均价(1.359元/kW)提升23%,主要因大型化机型占比提高及原材料成本传导。
● 价格驱动因素:
○ 功率段上移:6MW以上机型占比达61%(运达股份2024年数据),较2023年提升14个百分点;
○ 成本压力传导:稀土及玻纤等核心材料涨价倒逼整机商提价。
2.海上风机价格承压
2025年1月海上风机(含塔筒)开标价降至2.500-2.900元/kW,较2024年均价(3.000-3.500元/kW)下滑约15%,主因国管海域项目延期导致短期需求疲软。
(二)原材料成本:稀土暴涨,玻纤集体调价
1.稀土磁材价格跳涨
受新能源汽车(需求+40%)及风电(需求+25%)双驱动,7月30日金属钕均价报645.000元/吨,单日上涨10.000元/吨,氧化钕涨至537.500元/吨(日涨5.500元),创年内新高。
供应端收紧:缅甸稀土矿对华供应中断(战乱+地震)、美国MP Materials停止对华出口,加剧短缺。
2.玻纤龙头联合提价10%
8月初中国巨石、泰山玻纤等头部企业宣布风电用纱及短切原丝全面涨价10%,因“三高一低”(技术/研发/质量成本高、效益低)导致亏损。
全球影响:巨石占全球风电叶片玻纤份额33%,调价将传导至叶片成本上升3%-5%。
3.其他原材料分化明显
上涨品类:铜价环比+2.5%(9788美元/吨)、铝价+2.5%(2657美元/吨)。
下跌品类:风电法兰价格指数环比-0.4%(主因钢坯库存高企)、铁矿石期货结算价771.5元/吨(同比-6.7%)。
(三)零部件价格:法兰量价齐跌,轴承盈利改善

(四)整机企业盈利拐点确立
1.整机企业盈利拐点确立
2025Q1头部企业毛利率回升至8%+(如运达股份),主因涨价订单交付(7月均价较2024年高11%)及设计降本。
海外高毛利订单占比提升(金风科技出口毛利率25%+),进一步拉动盈利。
2.零部件企业量利齐升
轴承、齿轮箱等高端部件因国产替代加速,净利率提升至15%-20%(如长盛轴承股价周涨9.1%)。
三、竞争格局与企业表现
(一)市场集中度:头部效应强化,CR5突破70%
1.整机商中标格局固化
2025年7月国内风电设备招标中,头部企业垄断态势加剧:
● 前三强份额达42.6%:东方风电(16.5%)、金风科技(14.4%)、远景能源(11.7%)合计占据近半壁江山,较上月提升3个百分点。
● 第二梯队分化明显:运达股份(10.0%)、明阳智能(6.8%)聚焦差异化市场(如运达主攻陆上低风速、明阳深耕海上机型),而三一重能(4.8%)凭借西北地区25%市占率稳居第六。
● 长尾企业承压:中车株洲所、中船海装等10家企业合计份额不足15%,行业出清加速。
2.年度排名凸显梯队壁垒
2025上半年综合竞争力榜单显示:
CR5达64%:金风科技(全球装机60GW+)、远景能源(EnOS平台连接100GW能源终端)、明阳智能(漂浮式技术领先)、运达股份(陆上低风速市占第一)、三一重能(数字化降本30%)形成稳固第一阵营。
央企背景企业占比提升:前10名中7家为国企(如东方电气、中国中车),资源获取与抗风险能力突出。
(二)企业核心能力:技术路线与战略分化
1.技术路线对比

2.盈利修复拐点显现
价格传导机制启动:2024年下半年陆风中标均价1588元/kW(较上半年+7%),订单将于2025H2集中交付,推动毛利率回升至8%+(如运达股份)。
大型化趋缓降本增效:2025年1-7月6MW+机型占比84.1%(同比+2.6pct),8MW+机型占比30.9%(持平),技术迭代减速叠加设计优化,整机制造亏损收窄。
(三)海上风电:三重梯队与技术竞赛
1.市场格局分层明显
第一梯队(单月中标>2GW):东方风电(华润阳江项目)、金风科技(中广核湛江项目)、中车株洲所(辽宁丹东100万千瓦项目)。
差异化竞争者:电气风电(LCOE低至0.25元/度)、中船海装(深远海技术储备)聚焦高收益率场景。
2.技术代际跃迁加速
18MW机组商业化:东方电气18MW海上机组下线,单机年利用小时4800[h],推动项目收益率提升20%。
漂浮式技术突破:明阳智能中标欧洲3.96GW漂浮式订单,占其国际订单总量55%。
(四)国际化:出海规模跃升,欧洲成主战
1.订单量级与区域突破
头部企业海外订单占比超25%:2025年1-6月中国整机商国际订单达19.51GW,同比+42%,其中:
● 明阳智能7.18GW(漂浮式占55%),覆盖欧美/中东北非。
● 远景能源5.77GW(印度2370MW+中亚806MW)。
● 金风科技2.71GW(阿曼234MW项目)。
欧洲市场渗透率提升:东方电缆、大金重工等供应链企业中标希腊/挪威项目,欧洲订单占比升至35%。
2.本土化运营深化
制造基地落地:天顺风能德国基地产能增至20万吨/年,海上单桩欧洲市占率15%。
EPC联合输出:三一重能巴西项目实现“整机+运维”全链条服务。
(五)财务表现:盈利弹性与风险并存
1.毛利率修复进行时
整机环节:随高价订单交付,金风科技出口毛利率达25%+,拉动整体盈利回升。
零部件环节:轴承/齿轮箱国产替代企业(如五洲新春)净利率提升至15%-20%。
2.资本开支高增推升杠杆率
2025年1-5月风电装机同比+23.1%,但136号文推动电价市场化,风光上网电价下行压力增大,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升至65%+。
现金流分化:国企开发商(如国家能源集团)融资成本低于4%,民企依赖高毛利海外订单维持现金流。
四、政策技术与发展趋势
(一)政策动态:电价市场化改革全国落地,地方细则分化显著
1.“136号文”地方实践:蒙西首单结算完成,山东首发竞价细则
蒙西样本全国推广:2025年7月,内蒙古成为全国首个完成新能源机制电量结算的省份。其核心创新在于 “机制电量分解” 与 “动态差价结算”:
● 电量分配优化:按风电/光伏实际发电能力分时分解机制电量(如7月带补贴风电分得12.9小时),取代原有“负荷预估”模式,解决“供需错配”问题。
● 差价动态补偿:机制电价(0.2829元/kWh)与实时市场均价差值由电网结算。例如7月光伏项目实际收益 = 23.75小时×装机容量×(282.9 - 168.39)元/MWh。
● 负电价常态化:申报下限放宽至-0.05元/kWh,7月蒙西出现4天午间负电价,倒逼企业优化出力策略。
山东竞价机制破冰:8月6日山东发布全国首个《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实施细则》,明确增量项目规则:
竞价主体分层:分光伏、深远海风电、其他风电三类竞价,分布式光伏可由售电公司代理(代理容量≤10万千瓦)。
价格上限管控:申报电价不得高于竞价上限(未公开具体值),按报价从低到高确定中标项目,机制电价=入选项目最高报价。
失信联合惩戒:虚报投产时间等行为将导致企业所有项目禁入三年竞价。
2.地方差异化政策:甘肃“新旧有别”,辽宁强化分时电价
甘肃存量优待:2025年6月前投产项目机制电价锁定0.3078元/kWh,扶贫/特许权项目电量全额纳入机制;增量项目需竞标,执行期12年。
辽宁峰谷扩围:新增 “午间深谷”时段(11:00-15:00),深谷电价较平段下浮70%,夏冬季高峰电价上浮84.3%。

(二)技术前沿:AI预测性维护与深远海装备突破
1.数字孪生+AI运维:故障预测精度提升至90%
实时监测体系:通过振动、温度、转速等传感器构建风机数字孪生体,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比对预测/实际行为偏差,提前7-30天识别轴承磨损、齿轮箱过热等故障。
经济效益凸显:2025年大唐集团试点项目显示,预测性维护减少停机时间40%,运维成本降低18%,尤其适用于检修成本高的海上风场。
2.深远海技术双突破:18MW机组下线+漂浮式订单放量
国产18MW机组商业化:东方电气18MW海上风机下线,单机年利用小时达4.800小时,推动项目收益率提升20%。
漂浮式国际订单激增:明阳智能中标欧洲3.96GW漂浮式项目(占其国际订单55%),中国深远海技术获欧盟认证。
3.激光测风与退役回收技术
LIDAR激光测风系统:丹麦技术引入中国,通过预判风向/强度优化叶片角度,提升发电量5%。以4万千瓦风机为例,年增收约20万元。
退役风机循环利用:政策要求建立 “玻纤-巴莎木”回收体系,叶片破碎后玻纤再利用率超80%,成本降低30%。
(三)行业趋势:分散式开发与电力交易策略升级
1.分散式风电下乡提速
山西“千乡万村驭风行动”:2025年计划新增1GW分散式风电,利用农村闲置土地、采煤沉陷区开发低风速项目,推动“风电+文旅”融合。
技改扩容潜力释放:山西同步推进1GW老旧风场改造,更新后单机容量提升2-3倍,土地利用率提高50%。
2.电力交易策略核心转变
收益模型重构:新能源企业从“固定电价躺赚”转向 “基础收益(机制电量)+市场波动收益” 双轨模型。
负电价应对策略:蒙西经验表明,午间光伏大发时段需灵活调整报价策略,通过储能平移或参与辅助服务对冲风险。
(四)风险与展望:技术迭代加速政策套利风险
政策衔接风险:各省机制电量核定标准差异大(如蒙西风电215小时vs.甘肃风电1800小时),跨省运营企业需建立区域政策动态跟踪机制。
技术淘汰压力:18MW机组量产可能引发新一轮产能出清,二线企业若未布局超长叶片或主轴轴承技术,面临市场份额萎缩风险。
2025下半年关键节点:
● 政策:山东、甘肃首批增量项目竞价结果(8-10月)将定义全国机制电价基准。
● 技术:16MW漂浮式机组意大利项目投运(9月)验证中国深远海技术出海能力。
400-990-1998















400-990-1998



皇冠官方ap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