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我们与多家城投客户以及行业专家进行深度交流,普遍认为城市进行存量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竞争从简单的规模扩张迈向产业竞争、资本竞争、人才竞争与科技竞争的新阶段。而城投公司未来的核心发展方向,必然是从“城市建设者”向“城市运营商、城市服务商、资产管理者、产业投资人”等多重角色转型。
在这一系列转型中,产业投资尤为关键。其背后是地方政府发展逻辑的深刻转变:各地政府愈发关注本地产业集群的集聚度、科技研发实力的提升,并将此视为重要的政绩与未来GDP、就业、税收的持久动力。特别是在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产业投资的重视程度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地方政府进行产业投资的主力平台,城投公司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然而,产业投资专业性强、风险高,如何成功切入并构建可持续的能力体系?基于我们的研究与实践,以下六大战略路径与五大实施要点至关重要。
产业投资的六大战略路径
以下成功模式可以学习借鉴,但绝不能简单照搬。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将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城投公司必须探索出符合自身条件的特色路径。
1.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杜绝“空中楼阁”
城投公司在布局产业投资时,首要任务是深度剖析本地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人才资本资源,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要素。投资方向必须与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规划紧密耦合,脱离实际的好高骛远必将导致投资失败。
2.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实现“扩链补链”
相较于盲目追逐全新概念,“立足传统、求新求变”往往是更务实的选择。应结合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围绕本地优势传统产业,通过投资手段进行“扩链、补链、强链”,逐步构建“以投代引”的产业生态,实现产业的迭代升级,这比另起炉灶更具可操作性。
3.把握产业投资窗口,精准识别赛道阶段
产业投资需精准识别行业生命周期。城投公司需明确:所投领域是处于导入期、创新期的“未来产业”,是处于成长期、爆发期的“新兴业务”,还是处于稳定期的“成熟产业”?这决定了投资策略与风险偏好。投早投小、成长跟随或成熟并购,策略截然不同。
4.考量自身城市能级,选择适配投资模式
产业投资不可“一刀切”,必须与自身资本实力和城市能级匹配。我们的研究发现了几种典型模式:杭州资本专注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基金投资模式;张江高科则兼顾风险投资与直投,成功孵化多家上市公司;合肥建投擅长在产业快速爆发前夜进行大手笔直投,带动集群发展。不同模式适配不同能级的城市,需审慎选择。
5.形成多元投资组合,“基金”与“直投”并举
理想模式是“基金引导创生态,直投引入链主企”。例如,合肥通过直投引入京东方等龙头企业,再逐步配套设立产业基金,形成集群效应。基金模式有利于分散风险、孵化创新;直投模式则能更直接地引入核心企业,带动力强。二者应协同配合。
6.善用收并购工具,实现产业外延式增长
对于格局相对稳定的成熟行业,收并购是快速获取产业能力、实现外延式增长的有效途径。例如,青岛海控集团通过收购“浙江天马”,整合新能源电缆产业,快速提升了技术实力并形成了产业集群。此模式适合具有一定资本运作经验和产业整合能力的城投公司。
确保转型成功的五大实施要点
城投公司转型产业投资,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从思维模式、组织能力、风控体系到资源整合方式进行全方位升级。成功的转型,必须基于对区域产业的深刻洞察、对投资的敬畏之心、对专业的尊重遵循,以及长期主义的耐心。唯有如此,城投公司才能在新发展格局下,成功蜕变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1.构建专业决策与风控机制,告别“领导拍板”
科学决策流程:产业投资必须是“专业决策”而非“领导决策”。应建立规范的投委会制度,充分借力外部专业研究团队进行尽调与可行性论证,在深度研判与投资效率间寻求平衡。
完善风险对冲:设计中需包含分阶段出资、对赌协议、股权回购等条款,并与被投企业的业绩承诺挂钩,形成有效的风险约束。
建立容错机制:特别是针对“投早投小”的高风险特性,可参考合肥、杭州、广东等地出台的国资监管创新政策,探索建立与投资风险相匹配的免责容错机制,解决投资团队“宁可错过,绝不投错”的后顾之忧。
2.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找准投资主战场
产业投资最忌“好高骛远”。一线城市可以聚焦“卡脖子”技术、未来产业,但对于广大二三线城市而言,更应脚踏实地。关键在于回答:本地有什么产业基础?有可能引来什么产业?投资应更多聚焦于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或相对成熟的产业链环节,追求稳定可持续,而非一味追求高技术、高投入的前沿领域。例如,在新能源汽车投资热潮中,与其盲目引入整车厂,不如深耕产业链中某个具有比较优势的细分领域,形成“隐形冠军”的集群效应。
3.优化投资模式,从“引导基金”走向“精准直投”
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已成为城投标配,但关键在于如何提升直投能力。以苏州元和控股为例,其成功在于紧密结合苏州本地产业,围绕6大产业集群、23条重点产业链(“623”体系),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精准投资。城投公司需科学设计投资组合:基金模式利于分散风险、广泛布局;直投模式(如合肥建投)潜在收益高,但资金需求大、风险集中;收并购模式(如青岛海控)适用于快速获取成熟产业能力。低线城市常面临基金规模小、吸引力不足的困境,因此更应聚焦本地,做实前期研究。
4.打造专业投资团队,实现从“学着投”到“自主投”的能力跃迁
专业人才是产业投资的核心。许多城投公司缺乏具备市场化能力的基金管理和产业投资团队。能力建设非一日之功,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期可通过作为LP(有限合伙人)参与市场化基金,“跟着投、合着投”,在学习中积累经验;中期开展项目跟投与联合投资;后期逐步建立自有团队,实现“自主投”。元和控股也是经历了十余年的摸索,才逐步建立起市场化的团队和完整的“投、融、管、退”能力。
5.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贯穿“投、融、管、退”闭环
产业投资绝非简单的“一投了之”,而是涵盖“融资-选择-决策-管理-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从融资选择标的投资决策、过程管理、资金退出的全周期的运作,在融资过程当中,能够对接多层次多主体的资金,形成高水平的资金募集能力。通过产业管理和运营为载体进行过程管理,获取财务性收益。最后还要退出关注退出环节,进行预先的退出规划退出模式安排,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有效实现投资收益落地。最终形成投融管退的投资闭环,这样产业投资才能成为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400-990-1998















400-990-1998



皇冠官方ap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