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运行:发行规模同比回落,短端资产受青睐
(一)发行数据:融资节奏偏紧,净融资延续负向
10月城投债发行规模3987.86亿元,同比下降9.38%;发行数量597只,较去年同期的663只下降9.95%。发行规模回落主要受市场情绪、政策调整及季节性因素影响,部分城投企业主动放缓发债节奏。从融资态势看,10月城投债净融资额延续负向区间,当月净融资-134.82亿元,延续了自4月以来的净偿还格局,反映市场融资环境仍偏紧。截至10月末,全年城投债累计发行超4.4万亿元,累计净偿还额超2000亿元,存量市场特征愈发明显。
(二)收益率与利差:低位震荡,分化加剧
10月城投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2.29%,整体处于历史低位区间,受益于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从走势看,9月以来主要评级、期限城投债收益率小幅上行,且上行幅度超过同期限国开债;进入10月后,市场呈现“短强长弱”分化特征,1年期AAA级城投债收益率较节前下行8BP,而5年期AAA级品种收益率上行3.07BP。信用利差方面,9月城投债信用利差全线走阔,各省份、各主体级别品种多数走扩,仅个别省份低等级品种有所收窄。不过在化债政策托底背景下,短久期城投债安全边际充足,中长久期高等级品种仍具备配置价值。
二、政策监管:转型方向明确,监管力度稳健
(一)核心政策:国资盘活与化债协同推进
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规划建议的解读,进一步明确了国资盘活的具体路径,为城投企业资产优化提供了政策遵循。叠加各地化债工作持续深化,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推动城投企业加快市场化转型步伐。同时,9部门联合发布《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32项具体任务,将未来三年定为城投从“融资建设”向“科技运营”转型的关键期。
(二)监管动向:聚焦风险防控与市场化转型
监管层对城投行业的监管保持稳健力度,重点关注三大领域:一是债务风险防控,严查资金挪用、违规担保等行为;二是资金使用效率,要求专项债资金精准对接项目需求;三是市场化转型成效,推动城投企业减少政府依赖。此外,离岸城投债监管进一步收紧,明确发行主体需成立满三年、政府类收入及补贴占比均不超过50%,区县级弱资质主体发行外债原则上仅允许借新还旧。
(三)行业影响:退平台进程提速,结构性重塑深化
政策与监管的双重引导下,城投行业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与制度性重塑,10月城投退平台进程明显提速。这一趋势促使城投企业加速提升自主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同时也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项目筛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对城投主体的估值逻辑逐步从“平台属性”向“产业属性”转变。
三、区域格局:风险分化显著,财政基本面成关键
(一)重点风险区域:财政压力与债务负担双高
贵州、内蒙古、青海、云南等省份仍为风险关注重点区域,这些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财政压力较大,债务负担较重,城投债信用利差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云南AA+级城投债发行利差高达401BP,在市场波动时风险暴露概率更高。此类区域需重点跟踪财政收入稳定性、化债进展及城投企业经营状况。
(二)风险事件与财政支撑:分化格局凸显
10月未出现大规模城投债违约事件,但部分地区城投企业仍面临经营与融资压力,个别主体出现评级下调、债券兑付承压等情况。从财政基本面看,经济发达地区财政状况良好,对城投企业的支持力度充足,信用风险较低;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可持续性较弱,对城投的潜在支撑能力有限,需警惕财政收入下滑引发的连锁反应。
四、标杆实践:模式创新引领,产业生态构建提速
(一)云南城投:轻资产转型见效,现金流与资产结构双改善
根据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云南城投轻资产转型成效持续凸显。第三季度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49.87万元,同比增长110.81%,终结单季亏损态势;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6.74亿元,同比激增370.33%,轻资产运营的现金流优势全面释放。资产优化方面,通过转让中建穗丰股权等非核心资产,资产负债率降至80.34%,财务结构持续改善。业务端,物管板块签约面积稳定在1053万平方米,较转型初期翻倍;商管板块运营19个项目,覆盖杭州、成都等核心城市,形成跨区域运营网络。
(二)青岛城投:资本驱动+政策响应,构建双轨产业生态
10月青岛城投在产业投资与数字化转型双线发力。发起的10亿元“青岛智联绿色能源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备案,重点投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与绿色能源产业,与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精准呼应,成为青岛“车路云一体化”产业链的核心资本抓手,该产业链目标2027年规模突破3000亿元。产业生态构建方面,万丰飞机全球制造总部基地实现DA50飞机量产,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展通航运营等场景;布局智能化物流配送,参与推动的无人驾驶快递车投入运营,每日配送量达1500-2000件,有效提升城市末端配送能力。
五、中小城投:深陷政策依赖,转型突围难度较大
与头部企业形成鲜明对比,10月监测数据显示多数中小型城投仍深陷政策依赖困局。业务层面集中于政府代建、市政修缮等政策通道类项目,资金来源中专项债与财政补贴占比超90%,市场化项目储备严重不足。核心症结在于“建设-运营”脱节,中小城投仅负责工程交付,无法参与后续运营收益分配,导致自主招商、市场化定价等能力长期弱化。
以中部地区县级城投为例,10月新增项目仍以老旧小区改造代建为主,资金完全依赖专项债,项目利润率不足3%,且缺乏后续资产运营规划,独立“造血”机制难以形成。更严峻的是,部分中小城投因转型滞后,难以获得金融机构市场化授信支持,叠加区县级城投债终止规模上升,资金周转压力进一步加剧。
六、资金动向:专项债扩容加码,城中村改造提速落地
(一)专项债赋能城市更新,多元模式创新
10月各地城中村改造加速落地,专项债成为核心资金支撑。上海举行城中村改造项目集中招商推介会,推出59个重点项目,前期投资规模2100亿元,采用“专项债+社会资本”模式吸引多元资金;贵阳云岩区鹿冲关项目预计投资超53亿元,专项债占比达45%;广州、武汉、成都等城市创新“专项债+货币化/房票安置”模式,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带动楼市企稳。
(二)金融机构协同支持,债务优化提速
金融机构同步跟进政策导向,为城投转型提供资金保障。建设银行威海分行截至9月末已为5家优质城投获批20.37亿元债务优化专项额度,用于置换高成本经营性债务,助力企业聚焦市场化核心业务。该行创新推出“债务优化+结算服务+投行顾问”综合金融方案,实现“短期纾困+长期赋能”双重效果,形成“政策资金+商业金融”的协同支持体系。
七、趋势总结:分化不可逆,三大核心主导未来
10月行业动态印证,城投行业已进入“转型深水区”,分化格局不可逆,核心趋势呈现三大特征:
(一)政策导向数字化转型,科技运营成关键赛道
9部门发布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明确城市生命线、智慧社区、CIM底座等重点任务,率先完成智能化升级的企业将抢占城市更新主动权。数字化转型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城投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必答题”。
(二)资源整合与运营能力双轮驱动,决定转型成败
头部城投通过产业基金、股权收购、政策协同等方式整合资本、技术、场景资源;核心城市平台以机制改革激活运营效率。行业逻辑已明确:资源整合能力决定转型天花板,市场化运营能力守住生存底线。
(三)资金分层加剧马太效应,行业格局加速重塑
城中村改造专项债向核心城市、优质项目倾斜,头部城投凭借合规资质与运营能力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中小城投若无法突破“政策依赖-能力弱化”的恶性循环,将面临市场份额收缩、融资渠道收窄的双重压力。未来,“智慧化转型+市场化运营+多元化融资”将成为城投企业突围的核心公式,行业将加速形成“头部引领、中部突围、尾部出清”的新格局。
400-990-1998
















400-990-1998



皇冠官方ap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