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政策与宏观环境
(一)国际政策动态
1.IMO 2025年新规对船舶排放的影响
核心条款生效:2025年1月起,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新增条款要求:
所有新造船舶必须满足EEXI(能效指数)第二阶段标准(较2023年基准再降低20%);
现有船队需通过CII(碳强度指标)年度评级(C级以下船舶面临运营限制)。
行业响应:
船东加速淘汰旧船,5月全球散货船拆解量同比增加35%;
绿色船舶订单占比提升至78%(LNG双燃料、甲醇动力为主)。
2.主要国家产业政策对比

(二)国内政策聚焦
1.十四五船舶工业专项政策解读
高端化转型:
工信部明确2025年LNG运输船国产化率目标从40%提升至60%;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H1508)二期工程获50亿元专项基金支持。
绿色化要求:
内河船舶“油改电”补贴细则落地(长三角流域每艘最高补贴200万元)。
2.地方产业配套措施(长三角为例)
上海:外高桥造船厂获批建设“智能船舶创新中心”(5月18日揭牌);
江苏:南通海工装备产业园引入3家外资配套企业(德国ABB电气、挪威康士伯自动化);
浙江:舟山发布《船舶修造业低碳转型行动计划》,要求2025年全部船坞配备光伏发电系统。
(三)地缘经济影响
1.红海航运安全事件的短期刺激
航运需求激增:
5月集装箱船租金环比上涨22%(部分航线绕行好望角导致运力紧张);
中国船厂接获6艘紧急替代订单(中远海运追加7000TEU集装箱船)。
保险成本上升:战争险保费占船舶运营成本比例从1.2%升至3.5%。
2.全球供应链重构对海工装备的影响
区域化生产加速:
中东国家要求FPSO本土化采购率≥40%(沙特阿美5月招标明确条款);
巴西盐下油田项目带动中国模块化建造订单(5月新增4座上部模块合同)。
关键设备替代:
中国船舶集团自主研制深水防喷器通过DNV认证,打破北美垄断。
数据来源标注建议:
IMO官网、克拉克森研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CANSI);
政策文件引用需标注发布日期(如《绿色智能船舶发展指南》2025年5月9日修订版)。
如需补充特定国家的政策细节或增加数据图表(如订单量走势图),可进一步调整。
二、行业与市场动态
(一)市场规模增长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分析,2024 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全年实现营收 2400 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约 20%,全年实现增加值 1032 亿元,比上年增长 9.1%。2025 年 1-5 月,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其中船舶出口表现突出,2025 年 5 月我国出口船舶 590 艘,同比增长 6.7%;1 至 5 月累计出口 2934 艘,同比增长 26.6%。
(二)市场竞争格局
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可分为四大阵营,欧美处于第一阵营,垄断着开发、设计等高端环节;韩国和新加坡在总装建造领域快速发展,占据领先地位;中国企业目前处于第三阵营,但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开始崭露头角。2024 年中国累计承接 106 艘海工装备订单,总合同金额约 116 亿美元,占全球订单总量的 42.6%,继续位居全球第一。
(三)重点企业动态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2025 年 1-5 月在手订单饱满,其旗下江南造船厂等企业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并加大了对研发设计的投入,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2025 年 1-5 月参与了多个国内外重要项目的建设,产品涵盖了各类海洋工程平台、海工船等。

三、行业技术发展
1.技术发展方向
绿色化技术 :为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绿色化成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关键发展趋势。在船舶设计方面,通过优化船体线型、采用高效节能的推进系统等措施,提高船舶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积极探索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液化天然气(LNG)、氢、氨等清洁能源动力系统,以及太阳能、风能等辅助能源装置。在材料选择上,更多地采用环保、可回收材料,以降低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智能化技术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船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船舶的航行状态、设备运行情况和海洋环境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实现船舶的自动驾驶、智能避碰、故障预警与诊断等功能,提高船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运营效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也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
深海化技术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向深海进军,深海化技术成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深海探测装备不断升级,如深海载人潜水器、无人遥控潜水器等,能够承受更高的水压,具备更强的作业能力和更长的续航时间,为深海资源勘探、科学研究等提供有力支持。深海开发装备也在不断研发和创新,如深海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深海半潜式生产平台、深海采矿船等,以满足深海油气、矿产等资源开发的需求。
2.关键技术创新
高端船舶制造技术 :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方面,自主研发蒸发率不高于 0.075%/ 天的薄膜型围护系统,推动 B 型舱围护系统装船应用,国产首艘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自主配套率提升到 80% 以上。此外,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完成建造交付,远洋科考船、救援船等特种船舶加快谱系化发展,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海洋工程装备技术 :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和深海油气水下生产系统等海洋工程装备产品技术不断成熟。在深海油气水下生产系统方面,开展水下采油树、井口装置、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并通过船级社认证,同步推动多相流量计、化学药剂注入计量装置、水下连接器、电磁阀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自主配套率达到 80% 以上。同时,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海上风电安装船、运维船等装备技术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应用,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在制造环节,采用数控加工、激光切割、自动化焊接等先进制造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四、资本市场动态
1.股票市场动态
2025 年 5 月,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相关股票整体表现较为活跃。其中,中国船舶(600150)5 月 14 日获融资买入额高达 2.43 亿元,位列两市第 30 位,融资偿还额为 1.54 亿元,净买入金额达 8893.76 万元,显示出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潜力的高度关注。此外,中远海能(600026)在 5 月 9 日至 5 月 31 日期间,股价累计涨幅达 4.25%,表现较为突出。
2.企业并购重组情况
中国船舶拟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5 月 8 日晚,中国船舶发布公告称,拟发行股票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相关申请已获得上交所受理。中国船舶的换股价格确定为 37.84 元 / 股,中国重工的换股价格确定为 5.05 元 / 股,换股比例为 1:0.1335.本次换股吸收合并成交金额为 1151.5 亿元。该重组旨在减少同业竞争,提高协同效应,交易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中国船舶将承继其全部资产负债。
松发股份重组置入恒力重工 :5 月 17 日,*ST 松发发布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的公告,拟以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置入恒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100% 股权,交易完成后,*ST 松发将转型为绿色船舶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3.行业融资情况
2025 年 1 至 5 月,长江经济带(含沿江沿海)新接海工装备订单金额 619 亿元,占全国总量的 89.5%,显示长江经济带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融资吸引能力较强。此外,中国船舶 5 月 14 日的融资数据也反映出行业整体的融资热度有所上升。
400-990-1998















400-990-1998



皇冠官方ap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