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十五五”规划纲要的全面铺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跨越以“数字化”为特征的初级阶段,迈向以全域智能、安全韧性与绿色低碳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二十届四中全会所确立的“人工智能+”行动与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核心驱动力。
在新阶段中,智慧城市不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堆叠,而是通过“一网统管”实现治理闭环,依托“数字孪生”构建城市数字底盘,借助“车路云一体化”重塑出行体验,最终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场域。这一深刻变革,在重塑城市竞争格局的同时,也为洞察先机的企业开辟了从技术、产品到运营、服务的广阔价值空间。本报告旨在厘清“十五五”期间智慧城市的政策主线与发展逻辑,为各方参与者揭示战略机遇,规划清晰的突围路径。
政策脉络:从顶层设计到体系化落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把AI与产业、民生、治理深度耦合,成为新时期智慧城市的“总牵引”。
在国家数字化蓝图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2522”总体框架: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与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系统优化算力布局,推动东西部算力协同联动,并强调公共数据汇聚与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建设——为城市级治理与服务平台提供“底座”。
城市治理层面,住建部推动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一网统管”)提出到2025年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直辖市、省会及地级市全面建成平台并常态化应用,目标是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实时监测、研判、指挥与评估。标准化方面,《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第7部分:数据要求》已启动国标研制,标志着从“工程建设”升级为“标准牵引”。
“韧性城市”成为新抓手。2025年,住建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贯彻落实〈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基与风险监测预警、应急联动、场景迭代,推动国家—省—市三级平台贯通。
数据要素方面,国家数据局牵头出台“数据要素×三年行动(2024—2026)”,从制度与场景两端催化数据要素规模化流通与复用,为政务、交通、能源、医疗等“城市场景”释放乘数效应。
空间信息与数字孪生方面,CIM(城市信息模型)与“实景三维中国”持续推进,形成“地上—地下—地理—建筑—市政—运营”多维一体的数据骨架,支撑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生命周期。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在全国铺开,明确城市级服务管理平台与边缘/区域云协同,到2026年前后建立统一共享标准体系,为智慧交通与城市级操作系统注入新变量。

发展趋势:从“数字城市”走向“智能、韧性、低碳”
趋势一:治理范式由“数据可视”迈向“智能闭环”
“十五五”期间,城市治理不再止步于数据汇聚与可视化,而是以“一网统管”构建监测—分析—指挥—评估—复盘的闭环体系;国标化的数据要求与省市三级平台贯通使城市从“多头平台”转向“统一中枢+标准接口”。
趋势二: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与韧性能力并进
“韧性城市”从理念走向工程:管网、内涝、地灾、气象等多源要素实现融合感知与联动调度,形成**“监测前移、预警前置、处置前控”**的城市安全底座,新建与改造并举。
趋势三:数据要素市场化与公共数据运营
数据要素制度与“×行动”叠加,推动公共数据资产化、社会数据合规流通、跨域协同计算加速落地;智慧城市从“项目制”向“数据资产+应用生态”的持续运营模式转型。
趋势四:CIM/数字孪生成为城市全域数字化底盘
以CIM为核心的城市三维底座与“实景三维中国”衔接,打通规划、审批、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孪生体与实时物联数据耦合,为交通组织、管网维护、工地安全、应急指挥提供联动仿真与推演能力。
趋势五:车路云一体化带动“智慧出行—城市中枢”耦合
试点城市要求车辆—路侧—云控平台—CIM/运管平台安全互联,C-V2X装配率、RSU路侧单元建设与边缘计算广泛部署,推动交通治理从“静态管控”转向“协同智能”。
趋势六:从“城市管理”扩展至“城市产业”
低空经济、绿色算力、智慧文旅、社区服务等新业态涌现,智慧城市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承载体,带动设备、软件、平台、服务与投融资等多链条共振增长。
趋势七:城市体检—城市更新—智慧社区的协同
“城市体检”常态化并纳入考核,作为推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评估依据与更新抓手,智慧应用将深入到完整居住社区与15分钟生活圈。
企业机遇:三条主赛道、九类可落地抓手
赛道A: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B2G/B2B2G)
1.一网统管与城运平台增强件:围绕态势“一张图”、指挥一体化、事件闭环、指标评价,提供AI中枢引擎+知识图谱+流程自动化;对接国标与接口规范,形成“可复制场景包”。
2.韧性城市解决方案:内涝预警、管网监测、地灾与生命线工程监测、气象—水务—应急联动,强调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联动处置;以成套解决方案参与省市试点项目。
3.公共数据运营:基于“数据要素×”在政务、交通、文旅、能源等场景沉淀可交易数据产品与“隐私计算/联邦学习”服务,探索**“数据资产+SaaS+运维”**的持续性收入模型。
赛道B:智慧交通与车路云生态(B2G/B2B)
4.C-V2X/RSU与边缘云:围绕试点指标打造**“路侧—边缘—区域云”一体化方案,提供路侧单元、边缘推理、融合感知、云控平台—城运平台对接的成套能力。
5.交通安全与效率算法:红绿灯自适应控制、行人车辆冲突预警、公交优先、应急清道、在途路况预测等,承接“以成效付费(P4P)/节能减排分成”**类合同,提高项目ROI可证性。
6.CIM联动与场景仿真:把CIM/实景三维与车路云数据耦合,为大型活动、灾害应急与道路施工提供仿真与推演。
赛道C:全域数字化与产业新场景(B2B)
7.数字孪生运维:面向水务、燃气、供热、园区、市政设施,提供**“感知—孪生—预测—处置”闭环,聚焦漏损、能耗、寿命预测等可量化KPI。
8.绿色算力与边缘智能:承接“东数西算”与城市边缘节点建设,为高清视频、AI推理、V2X提供低时延算力与统一调度;打造“训练+推理”一体化资源池。
9.低空经济与城市空域应用:开展低空物流、应急救援、巡检安防、文旅低空航线等示范,参与“通感一体”网络与空管系统建设的方案集成。

落地策略:从“合规-标准-复用-价值兑现”出发
1.合规即能力:围绕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算法备案、平台接入与等保合规,形成可复用的**“合规模块”(数据分级分类、可追溯、内容标识、访问审计),把合规沉淀为产品竞争力。政策对城市级平台与车路云平台的“安全接入与数据联通”提出刚性要求,优先选择具备此类能力的供应商。
2.标准先行、接口优先:主动对齐“一网统管”与城运平台国标(含数据要求部分),采用开放API与标准化数据模型,降低对接成本,提高跨城复制效率。
3.以场景包驱动复制:将“内涝预警、渣土车管控、燃气漏损、校园/医院运行、重大活动保障”等做成场景包+KPI,用效果评估与量化收益(如节能率、处置时长缩短、事故率下降)驱动规模化。
4.联合体申报与生态协同:围绕韧性城市、新型城基、车路云、数字孪生等方向,以**“主系统集成商+软硬件生态+高校院所”**组联合体参与省市级示范工程,放大政策与财政工具效应。
5.数据资产运营化:在政府授权与规则框架内,建设“数据资产账本”,推动数据集成、确权、分级开放、价值分配与持续运维服务,形成“项目→资产→现金流”的长周期商业模型。
“十五五”是智慧城市从“技术堆叠”走向“系统工程”的关键窗口期:一方面,顶层设计+标准化为城市中枢与行业应用提供规则与接口;另一方面,韧性安全+车路云+CIM/孪生+数据要素构成城市智能化的四梁八柱。企业唯有以合规、标准、可复制的场景包为抓手,穿透财政预算与绩效考核、以可度量KPI兑现价值,方能在“城市治理现代化—智能经济”跃迁中获取确定性增长。
400-990-1998















400-990-1998



皇冠官方ap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