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部署,以及“十五五”规划中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的战略要求,我国正加速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到2030年基本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目标。此举不仅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更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制度保障。本文从统一电力市场的核心要义出发,系统分析其对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以及技术创新的深远影响,揭示其如何系统性重塑我国能源行业发展格局。
核心要义:从“计划”与“壁垒”到“统一”与“竞争”
要理解其影响,首先需洞察其本质。长期以来,中国电力系统运行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并以“省为实体”为主要特征。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保障了电力供应,但也导致了市场分割、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省间壁垒的存在,使得西部、北部丰富的清洁能源难以充分输送至中东部负荷中心,甚至出现了“弃风弃光”与“用电紧张”并存的悖论。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电力市场体系。它通过中长期交易稳定预期、现货市场发现真实价格、辅助服务市场保障系统稳定、容量补偿机制确保长期供给充足,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目的,是让电力这一特殊商品,在更大范围内遵循市场规律流动,由“看不见的手”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对电源侧的重塑:颠覆传统逻辑,驱动结构优化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将彻底改变发电企业的生存法则,成为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最强劲的“助推器”与“筛选器”。
清洁能源
打破消纳天花板。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可以通过跨区交易,突破本地消纳能力的限制,将电力输送到电价更高、需求更旺盛的地区,显著提升项目收益性和投资吸引力。
从“补贴温室”走向“市场竞争”。随着补贴逐步退出,新能源企业必须直面市场的残酷竞争。现货市场分时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其预测精度、运维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配套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优化报价策略,将成为新能源电站的“必修课”。
煤电
从“电量主体”到“容量支撑”。在市场环境下,煤电的盈利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其收入来源将从单一的发电量收入,转变为“电能量收入+辅助服务收入+容量收入”的三支柱模型。当新能源大量发电时,煤电需要主动让出发电空间;在夜间或无风期,则需要快速启停、爬坡以保障供电安全,并因此获得可观的辅助服务补偿。
灵活性改造成为生存前提。不具备快速调节能力的煤电机组,在未来电力市场中将毫无竞争力,甚至成为企业的“负资产”。全国统一市场为灵活性调节能力提供了统一的价值兑现平台,将极大激励发电企业投入资金进行机组灵活性改造,从而从技术上加速其从主体电源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的战略转型。
对电网侧的挑战:从“电力通道”到“智慧平台”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对电网企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推动其功能定位发生深刻蜕变。
运营复杂度的指数级提升:电网调度需要从传统的、相对静态的计划模式,转向应对千百万市场主体、瞬息万变的价格信号和复杂潮流的实时动态平衡。这要求电网必须具备极高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孪生电网”、先进传感技术、人工智能调度算法等快速发展。
功能定位的深化:电网不再是单纯的电力输送“高速公路”,而是升级为资源优化配置的“智能中枢”和“公共平台”。其核心使命是在确保物理网络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支持市场交易,消除阻塞,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
收益模式的固化与效率激励:在“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监管框架下,电网的收入来源于政府核定的“过路费”(输配电价)。这使得其收益与电力交易量脱钩,但市场的活跃度直接影响电网资产的利用效率,从而激励电网企业提升运营效率、优化网架结构,并为分布式能源的友好接入创造更好条件。
对用户侧的解放:从“价格接受者”到“市场参与者”
电力市场的建设,将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和能动性,彻底激活需求侧资源。
电价信号引导消费革命:分时电价机制使用户能够清晰感知不同时段的用电成本差异。在高电价时段主动削减负荷,在低电价时段为电动汽车充电或安排生产,这种需求侧响应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可与发电资源同等交易的宝贵资源。
催生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虚拟电厂(VPP)可以聚合工商业楼宇、分布式光伏、储能设施、电动汽车等海量分散资源,形成一个“看不见”但可调度的电厂,参与市场交易,为用户赚取额外收益。负荷聚合商专业从事需求侧响应服务,代表大量中小用户与电网或市场交易中心进行博弈。综合能源服务商为用户提供能源管理、节能改造、光储系统集成、碳管理等一站式服务。
对技术创新的驱动:从“政策引导”到“市场牵引”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所创造的清晰价格信号,为能源技术创新指明了最具潜力的方向,并提供了价值回报的直通路径。
储能技术迎来爆发临界点:储能可以通过在低电价时充电、高电价时放电来套利,并通过提供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获得多重收益。其商业价值在市场中得到精准定价,为各类储能技术(电化学、压缩空气等)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最根本、最持续的内生动力。
氢能产业获得关键桥梁:当风光发电成本极低甚至出现负电价时,电解水制氢的经济性凸显。电力市场为“绿电”生产“绿氢”提供了明确的经济性测算模型,打通了可再生能源向氢能转化的价值链条,加速氢能产业的发展。
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需求井喷:无论是发电侧的功率预测、用户侧的智慧用能管理,还是电网侧的稳定控制与阻塞管理,都离不开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撑。这些技术服务的市场空间被彻底打开,成为能源科技的热土。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正以一种系统性、制度性的力量,破除行政与地域壁垒,重构电源、电网、用户的角色与关系,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驱动着技术革新与商业模式进化。这场深刻的变革,最终将引领中国能源行业走向一个更高效、更清洁、更灵活、更安全的未来,为“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石。这不仅是能源体系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资源配置效率与绿色发展动能的深刻革命。
400-990-1998















400-990-1998



皇冠官方ap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