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0-1998
皇冠官方app平台

睿信咨询“十五五”规划专题:全球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国内龙头引领产业变革与技术突破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11-11 15:19:32 原创:睿信咨询研究院
睿信致成管理咨询做为中国本土化管理咨询行业先行者,深耕行业20余年,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管理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十五五规划咨询,战略规划咨询,人力资源咨询,薪酬激励解决方案,绩效设计解决方案,集团管控,组织管理,流程管理咨询,风险内控咨询,市场营销咨询,国企改革咨询,对标世界一流等管理咨询服务,备受中国企业青睐,5000+企业信赖之选。

微信图片_2025-11-11_152130_104.jpg


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巩固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加速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阶段。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电池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电池企业凭借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成本管控能力,已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正从技术追随者向标准制定者转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巩固我国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的优势,突破下一代电池技术瓶颈,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成为“十五五”期间产业政策布局和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课题。本报告从全球竞争格局、技术发展路径和产业链协同角度,深入分析我国电池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全球竞争格局:国内电池厂领跑,市占率与盈利优势双突显


 装机量与市占率:国内龙头拉开差距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呈现“国内双雄主导、海外梯队分化”格局。2024年,宁德时代以339.3GWh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居全球首位,2021-2024年复合增速达77.7%;比亚迪紧随其后,同期复合增速高达103.2%,装机量突破153.7GWh。反观海外头部企业,LG、松下、SK、三星SDI2024年装机量分别为96.3GWh、35.1GWh、39.0GWh、29.6GWh,增速显著低于国内企业,且与国内龙头的差距持续扩大。


市占率层面,国内电池厂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从2021年的33.0%升至2024年的37.9%,海外市场市占率更从14.0%反超LG升至27.0%,成为海外市场第一;比亚迪全球市占率从8.8%增至17.2%,海外市场份额突破4.1%。而LG、松下等海外企业全球市占率持续下滑,LG从19.7%降至10.8%,松下从12.0%降至3.9%,传统优势逐步被国内企业替代。


储能电池领域,国内企业优势更为显著。2024年宁德时代储能装机量达110GWh,全球市占率36.5%,2021-2024年复合增速132.0%;比亚迪储能装机27GWh,市占率9.0%。海外企业因以三元路线为主(安全性、成本适配性弱于磷酸铁锂),储能装机普遍偏低,LG、三星SDI2024年储能装机仅8GWh、10GWh,松下仅2GWh,与国内企业差距已难以短期追赶。


盈利能力:国内企业盈利稳定,海外依赖补贴


国内电池厂盈利水平显著优于海外同行,且抗风险能力更强。2024年,宁德时代单Wh营业利润达0.135元,高于LG(0.030元)、松下(0.131元),SK甚至为-0.162元。从营业利润率看,宁德时代2024Q4达20.0%,而LG、SK、三星SDI同期分别为-3.5%、-26.6%、-7.5%,仅松下凭借与特斯拉的长期合作实现20.6%的利润率,但去除IRA补贴后,松下利润率降至6.0%,LG、SK更是降至-9.1%、-31.4%,盈利短板凸显。


海外企业盈利高度依赖政策补贴,未来承压风险较大。美国《减少通胀法案》(IRA)为海外电池厂提供电芯35美元/kWh、模块10美元/kWh的税收抵免,但2025年特朗普政府暂停IRA审批与支出,且补贴本土化要求逐年提升(2029年后需100%本土化),海外企业获取补贴难度大幅增加。反观国内企业,宁德时代等凭借供应链自主可控与规模效应,无需依赖补贴即可实现稳定盈利,2024年去除补贴后,其与海外企业的盈利差距进一步扩大。


核心竞争力对比:产品、技术与供应链构建国内企业护城河


产品矩阵:国内覆盖全面,海外路线单一


国内头部电池厂产品布局前瞻,覆盖多元场景与技术路线。宁德时代构建“三元+磷酸铁锂”双轮驱动体系:三元路线推出麒麟电池(能量密度255Wh/kg,续航超1000km),磷酸铁锂路线推出神行超充电池(4C快充,充电10分钟续航400km),2025年更发布二代神行电池,峰值充电倍率达12C,5分钟补能520km;同时布局46系大圆柱电池、巧克力换电块及天恒储能系统(5年零衰减),覆盖动力、储能、换电等全场景。比亚迪则聚焦磷酸铁锂,推出刀片电池,兼顾安全与成本,适配全系新能源车型。


海外企业产品路线相对单一,转型滞后。LG、三星SDI、SK长期以三元路线为主,虽2024年起布局磷酸铁锂(LG获雷诺39GWh铁锂订单),但产线爬坡与下游验证仍需时间,预计2025-2026年才逐步投产;松下深耕N CA三元圆柱电池,虽推进4680电池试生产,但磷酸铁锂布局意愿薄弱;三星SDI虽建立铁锂中试线,但尚未形成批量供应能力,在储能等铁锂优势领域难以与国内企业竞争。


技术研发:国内投入高,迭代速度快


国内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码,技术壁垒逐步筑牢。2024年,宁德时代研发支出达180.1亿元,占营收5.14%,显著高于LG(11.07亿元)、三星SDI(69.45亿元);研发方向覆盖超充、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领域,如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达500Wh/kg,二代钠离子电池循环寿命超10000次。比亚迪、亿纬锂能等企业也加大研发投入,比亚迪刀片电池、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技术均达行业领先水平。


海外企业研发聚焦单一方向,固态电池领先但商业化滞后。LG、松下、三星SDI将研发重心放在固态电池,丰田拥有超1000件固态电池专利,计划2027-2028年商业化;但国内企业通过“硫化物+卤化物”复合路线规避专利壁垒,宁德时代已试制2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样品,计划2027年小批量生产,预计商业化差距可缩小至1年以内,且依托国内庞大市场,有望实现“技术追赶+商业化超车”。


供应链协同:国内垂直整合,海外依赖中国


国内锂电供应链全球主导,成本与韧性双优。2024年,国内三元正极、磷酸铁锂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产量全球占比分别达64.4%、99.6%、98.5%、90.5%、90.3%,从锂矿开采(赣锋、天齐)到材料制造(容百科技、璞泰来)再到设备供应(先导智能),形成完整自主产业链。宁德时代更通过参股锂矿、布局电池回收(邦普循环),实现供应链闭环,2024年原材料成本较海外企业低15%-20%。


海外企业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本土化难度大。LG、三星SDI等海外电池厂的磷酸铁锂正极、隔膜等核心材料仍需从中国进口,美国IRA补贴要求2029年后100%本土化,但海外锂电材料产能建设缓慢,2024年美国本土正极产能仅占全球2%,难以满足需求。即便考虑美国加征的25%301关税+20%芬太尼关税+34%对等关税,国内制造的储能电池包成本仍比美国本土低22%,成本优势难以撼动。


产业链与全球化:国内企业多路径出海,海外政策风险可控


下游绑定:跟随车企出海+自主拓展海外客户


国内电池厂通过“车企出海+自主拓客”双路径扩大海外份额。一方面,比亚迪、蔚来等国内车企加速出海,2024年中系车企全球新能源车市占率达70.8%,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随车企配套出口,覆盖欧洲、东南亚等市场;另一方面,宁德时代自主开拓海外大客户,为特斯拉Model3/Y、宝马iX、大众ID系列供货,2024年海外动力装机量突破90GWh,成为海外主流车企核心供应商。


海外电池厂客户绑定单一,面临国内车企替代风险。LG主要依赖通用、Stellantis,松下深度绑定特斯拉,三星SDI依赖宝马、大众,但国内车企海外车型多选择国内电池厂,如比亚迪海外车型搭载自研刀片电池,蔚来欧洲车型选用宁德时代电池,海外电池厂客户基础逐步被侵蚀。


产能布局:国内扩产快,海外建厂规避贸易风险


国内电池厂扩产周期短、规模大,全球产能领先。2024年宁德时代全球产能达676GWh,远超LG(221GWh)、松下(189.5GWh);国内企业扩产周期多为1-2年,如宁德时代福鼎基地5号工厂不到1年即可投产,而海外企业扩产周期普遍2.5年以上(LG美国亚利桑那工厂建设周期2年,三星SDI美国工厂达3年),产能释放速度显著落后。


海外建厂成为国内企业规避贸易风险的关键举措。宁德时代已落地德国、匈牙利工厂,西班牙、印尼工厂推进中,2026年海外产能将突破200GWh,实现“就近配套”;比亚迪在泰国、巴西建厂,覆盖东南亚、拉美市场。这种“本土生产+技术授权”模式,有效应对欧盟反补贴税、美国关税等政策风险,2024年国内电池厂海外收入占比平均提升5-8个百分点,宁德时代海外收入占比突破30%。


未来趋势:技术迭代与全球化主导行业变革


技术趋势:固态电池竞逐+铁锂技术差距拉大


固态电池成为下一代技术焦点,国内企业加速追赶。海外企业以硫化物路线为主,丰田、松下计划2026-2028年小批量量产;国内企业采用“硫化物+卤化物”复合路线,宁德时代、比亚迪均计划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上车,依托国内全产业链协同与资本投入,有望在商业化阶段缩小代际差距。


磷酸铁锂技术持续升级,国内优势巩固。国内企业推进高压实磷酸铁锂(压实密度≥2.58g/cc)、磷酸锰铁锂(能量密度提升15%)技术,2025年高压实铁锂技术被列入《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进一步拉大与海外企业的技术差距;海外企业虽布局铁锂产线,但2025年前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国内企业在储能、中低端动力市场的优势将长期保持。


市场趋势:全球化与细分场景双轮驱动


动力市场:国内电池厂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国内车企海外市占率提升(预计2030年超80%),国内电池厂将同步扩大海外配套份额;海外车企电动化进程缓慢,短期内难以推出竞争力车型,LG、松下等企业份额将持续下滑,预计2025年国内电池厂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将超60%。


储能市场:国内铁锂路线主导,海外企业入局难撼格局。全球储能需求2024-2030年复合增速达35%,磷酸铁锂因安全性、成本优势成为主流,国内企业市占率超80%;虽LG、三星SDI布局铁锂储能电池,但产线爬坡需2-3年,国内企业通过“电芯+系统集成”一体化模式(如宁德时代中标阿联酋19GWh储能订单),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


风险预测:贸易政策与技术颠覆需警惕


贸易政策风险仍存。美国关税加码(2026年储能电池关税升至25%)、欧盟碳足迹要求(2026年起强制披露电池碳足迹)可能增加国内企业出海成本,但国内企业通过海外建厂、本地化采购可部分对冲风险,且成本优势仍具备安全边际。


技术颠覆风险需关注。若海外企业在固态电池专利、车企自研电池(如特斯拉4680电池自主生产)上取得突破,可能分流国内企业订单,但国内企业技术储备多元(固态、钠电、换电),且规模效应显著,短期难以被替代。


全球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正进入“国内龙头主导、技术迭代重塑格局”的新阶段,国内电池厂凭借供应链一体化、技术多元、成本优势,在全球竞争中已确立领先地位,且全球化布局逐步化解贸易风险,未来在动力、储能双市场的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重点推荐全球龙头宁德时代,其在技术研发、客户覆盖、全球化布局上均具备不可替代性,2025年二代神行电池、固态电池样品落地将进一步巩固优势;同时关注比亚迪、亿纬锂能等企业,比亚迪刀片电池适配性强,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有望切入海外高端市场。


行业未来的核心看点在于:固态电池商业化进度、海外政策风险演变及储能需求爆发节奏,国内企业若能在技术迭代中保持领先,并持续优化全球化布局,将长期主导全球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发展方向。

企业管理诊断

400-990-1998

相关案例

全部案例 >

专题研究

全部内容 >

皇冠官方app平台

添加专属客服
一对一为您解答

皇冠官方app平台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资讯

获取更多信息请拨打

400-990-1998

助力中国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和健康发展

为您提供更具前瞻性、创造性和易实施的整体解决方案

欢迎留言,睿信为您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