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0-1998
皇冠官方app平台

绿色环保

“睿信咨询”绿色环保产业研究报告 | 2025年6月

发布时间:2025-07-10 15:54:20 原创:睿信咨询研究院 收录在:月度报告
皇冠官方app平台返回合集
睿信战略 咨询中国

重点政策分析


(一)国家级政策:体系化改革加速


1.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突破


6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国首份系统性部署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核心环境权益交易进入制度统一化、市场协同化的新阶段。


《意见》的三大制度创新尤为值得关注:


● 配额分配机制改革:推行免费与有偿分配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强制新增工业用水通过交易获取,并明确要求有序提高碳排放配额有偿分配比例。此举将显著提升环境资源的稀缺价值认知,推动企业形成“资源有价”的经营理念。


● 交易市场整合:将原本分散的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统一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并明令禁止新建地方碳市场,着力解决既往试点市场分割、规则不一导致的交易成本高企问题。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也将稳步扩大,为更多高耗能行业纳入碳约束创造条件。


● 金融支持体系构建:首次提出开展环境权益担保统一登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挂钩的绿色信贷、债券和保险产品。这一举措将激活环境权益的金融属性,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多元化融资工具。


《意见》设定2027年为关键节点,届时将基本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跃、价格有效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体系,为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低碳转型提供持续动力。


2.零碳园区建设全面启动


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次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并明确了首批国家级园区申报截止时间为2025年8月22日149.该政策是继“双碳”目标提出后,在产业集聚区层面最具操作性的减排路线图,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


(1)八大重点任务体系


政策从能源供给、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管理机制等维度构建了零碳园区的完整建设框架:


活动介绍方形图表海报(3)(1)(2)(2)(2)(1).jpg


(2)政策协同支持机制


资金保障:国家发改委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提供支持,鼓励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券、政策性银行中长期信贷支持项目建设,并允许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募集零碳园区建设资金。


审批改革:对多能互补、多能联供项目实施“一个窗口”审批制度,在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环节探索区域整体审批模式,大幅简化分布式能源项目审批流程。


用地保障:明确要求加强新能源电源、供电设施等用地用海要素保障,为园区配套光伏、储能等设施扫清土地制约。


该政策计划通过“申报-建设-评估”闭环管理机制,在2025年率先建成首批国家级示范园区,为全国各类园区低碳零碳化改造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模板。


(二)地方政策:多元化实践落地


1.补贴政策呈现地域分化


2025年6月,地方绿色低碳补贴政策呈现爆发式增长,各省市依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聚焦不同细分领域推出差异化激励措施,形成明显的区域分工特征:


(1) 长三角:聚焦虚拟电厂与氢能


浙江多地推出储能放电补贴:杭州富阳区对电网调度时段内用户侧储能顶峰放电给予2元/千瓦时补贴;温州、瑞安对电化学储能放电补贴1元/千瓦时;宁波前湾新区对虚拟电厂响应补贴2元/千瓦时。


舟山群岛新区实施氢能全链条补贴:对制氢设备按投资额30%补助(上限300万元),氢燃料电池按6000元/千瓦补助,加氢站按加氢量分档补助(最高40元/kg)。


江苏常州/无锡发力零碳园区:常州对近零碳园区试点给予50万元建设补助,验收通过再奖50万元;无锡对零碳园区绩效评价优秀者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2)珠三角:重金布局V2G与绿色制造


广州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V2G(车辆到电网)技术应用:对V2G设施投资补贴50%,放电量奖励5元/千瓦时;对具备分钟级调节能力的虚拟电厂提供0.01元/千瓦·时的备用容量补贴。


东莞强化绿色制造激励:对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称号者给予30万元奖励,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奖励60万元。


(3)环渤海与中西部:绿色制造与技术改造并重


天津滨海高新区:对零碳工厂改造项目提供30%贷款贴息(上限300万元),对碳足迹认证费用补贴50%。


重庆黔江区:对国家级绿色工厂奖励50万元,省级绿色工厂奖励20万元。


安徽全省:设定虚拟电厂削峰响应补偿价3元/千瓦时,填谷补偿1.5元/千瓦时,为全国最高补偿标准。


湖北中部地区:支持企业绿色化技改,单个项目最高补助1000万元。


2.重大项目牵引产业升级


地方层面通过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形成“政策+项目”双轮驱动模式:


● 重庆在六五环境日发布26项生态环保产业项目清单,总投资额达1005亿元,其中绿色低碳领域占比最高(310亿元),包含17个零碳园区项目(150亿元)和绿色电网/清洁能源项目(155亿元)5.同时成立低碳环保服务业集聚区,整合环保大数据、环境服务平台等产业链资源,目标在“十五五”末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环保领军企业。


● 青海响应中央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部署,于6月6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探索建立跨区域排污权交易机制,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3.政策影响与产业机遇


(1)企业战略机遇


6月政策体系为企业绿色转型创造了三大战略机遇:


● 环境权益资产化:随着全国统一环境要素市场建立,企业通过节能降碳形成的碳资产、排污权储备等可通过交易实现价值变现。如安徽虚拟电厂参与削峰可获得3元/千瓦时高额补偿。


● 零碳园区生态化:园区级综合改造催生集成服务需求,涵盖能源规划、能碳管理平台建设、分布式能源开发等,为环保企业提供从单一设备供应向系统解决方案转型的战略契机。


● 技术产品资本化:绿色金融创新使氢能装备、负碳技术等前沿领域更易获得政策性银行信贷及债券融资支持,如天津对零碳工厂改造提供30%贴息贷款。


(2)区域发展格局


政策导向正推动形成差异化区域发展路径:


● 东部沿海:依托资金与技术优势,聚焦虚拟电厂、氢能、零碳园区等高端领域,如广州V2G补贴、舟山氢能示范。


● 中西部资源富集区:依托可再生能源优势,发展绿色制造+高载能产业转移承接,如重庆零碳园区集群建设。


● 西北生态脆弱区:侧重排污权、用水权交易机制创新,如青海排污权跨区域交易试点。


2025年6月政策体系表明,中国绿色低碳发展已进入“顶层设计+地方实践+市场驱动”的三维协同阶段,企业需在把握政策窗口期的同时,深度参与环境要素市场构建,将绿色竞争力塑造为核心发展动能。下阶段需重点关注全国零碳园区申报进展(8月22日截止)及环境要素交易平台整合动态。




二、行业动态追踪



(一)重大投资动态:重庆千亿项目引领产业集聚


1.千亿级商机清单发布


6月5日,重庆在“绿色低碳环保产业推介会”上发布26项生态环保产业项目清单,总投资额1005亿元,覆盖治水、治气、治土、治废、绿色低碳五大领域27.现场签约17个合作项目,引资103.4亿元,吸引130余家企业参与。


2.投资结构分析


绿色低碳领域占比最高(31%,310亿元),其中:


● 零碳园区建设:17个项目投资150亿元,聚焦钢铁、化工等高碳行业脱碳改造;


● 绿色电网与清洁能源:155亿元投向智能电网升级及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 产品碳足迹关联项目:5亿元支持出口企业低碳认证(如欧盟碳关税应对)。


3.产业载体升级


同期成立的重庆市低碳环保服务业集聚区整合环保大数据、环境服务平台等全产业链资源,目标在“十五五”末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环保领军企业。


(二)碳市场进展:CCER成交量突破188万吨


1.自愿减排市场活跃


截至5月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累计成交量达188万吨,成交额1.57亿元。自2024年1月启动以来,北京绿色交易所持续完善交易规则,为控排企业提供低成本减排通道。


2.地方碳市场协同


北京碳交易所累计成交量1.11亿吨,成交额46.93亿元(截至5月底),凸显碳资产金融属性提升。


(三)绿电交易突破:广东增速超60%引领全国


1.交易规模激增


2025年1-6月,广东绿电交易量达82.9亿千瓦时,同比增幅60.2%,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68%(2945亿千瓦时)。


2.主体与技术创新


参与主体多元化:8.5万家企业入市,计算机通信、石油煤炭、互联网三大行业占交易量70%;


新能源全面入市:广东推进第二批110千伏新能源场站参与现货市场(77家/590万千瓦),终结“保量保价”政策依赖;


车网互动(V2G)商业化:汕头试点V2G充电桩,预计单桩年调峰收益75万元,减排180吨。


(四)地方政策落地:6月新规聚焦细分领域


全国多地6月起施行环保新规,强化执行抓手:


活动介绍方形图表海报(3)(1)(2)(2)(3).jpg


(五)技术前沿:零碳工厂认证与国际绿证联动


1.零碳工厂标杆涌现


广东鹤山市中富兴业电路公司通过“光伏+蓄冷+绿电”微电网升级,获北京绿色交易所“碳中和”认证及欧盟“零碳工厂”双认证,成为江门首例。


2.绿证支撑出口贸易


东莞供电局与荷兰STX集团签订I-REC国际绿证供应合同,上半年绿证服务覆盖9省28地市,交易电量60亿度,支撑出口产品价值300亿元。




三、资本市场洞察


(一)市场表现概览:环保板块领涨,细分领域分化显著


2025年5月(数据滞后1个月发布),申万一级行业中环保板块上涨6.83%,居全行业首位,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1.85%)。公用事业指数上涨2.31%,其中细分板块表现:


● 新能源发电:+2.76%(受益绿电政策利好)。


● 火电/水电:+2.29%/+2.13%(煤价下行支撑盈利)。


● 环保设备与服务:+6.83%(固废处理、碳监测需求激增)。


(二)绿色债券市场:创新品种频出,发行成本持续走低


1.整体规模


截至2025年6月末:


● 全球贴标绿债累计发行3.8万亿美元(CBI标准),2025上半年新增2784亿美元;


● 中国境内绿债存量规模2.24万亿元,6月单月发行1289.33亿元,二级市场交易额1540亿元。


2.标志性创新案例


2025年6月三类突破性债券发行:


活动介绍方形图表海报(3)(1)(2)(2)(3)(1).jpg


创新模式深度解读:


● 中国海油“绿债+租赁”模式:将已投运的LNG储罐通过售后回租转化为租赁资产,再发行资产挂钩债券。突破存量项目融资瓶颈,融资成本较贷款降低52个基点,计划复制至福建LNG项目;


● 中交一公局双标识债券:首次将绿色资金用途与科技创新绑定,60天超短期限创央企债券利率新低,显示机构投资者对“绿色科技”概念的高度认可。


(三)绿色信贷与金融创新:环境权益质押突破传统框架


1.信贷规模持续扩张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0.61万亿元,同比增长20.25%,增速高于一般贷款12个百分点。


2.地方创新实践:湖北“双碳质押”贷款


● 模式突破:兴业银行黄石分行向大冶宏泰铝业发放全国首笔 “碳排放权+排污权”双质押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600万元。创新点包括:


○ 双向利率挂钩:贷款利率与碳排放强度(下降则利率下调)、废旧材料使用量(减少则利率上浮)动态绑定;


○ 环境权益全覆盖:激活企业“沉睡”碳资产,解决轻资产企业抵押物不足痛点。


● 区域成效:截至2025年6月末,黄石市环境权益融资达4.1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8.1亿元,规模居湖北首位。


(四)投资策略与机构动向


1.券商核心推荐逻辑


国信证券6月策略报告聚焦三大主线:


新能源发电龙头:推荐龙源电力、三峡能源,逻辑为绿电直连政策提升消纳率;


生物质发电成本改善:推荐长青集团,因煤价下行带动秸秆降价,行业毛利率提升;


环保设备国产替代:推荐聚光科技,中国科学仪器市场超90亿美元,国产化率不足30%。


2.险资与银行动向


保险资金:加仓水电板块(如长江电力),全球降息背景下高分红资产防御性凸显;


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发行60亿元“绿满荆楚”主题绿债,重点支持湖北流域治理。

企业管理诊断

400-990-1998

相关案例

全部案例 >

专题研究

全部内容 >

皇冠官方app平台

添加专属客服
一对一为您解答

皇冠官方app平台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资讯

获取更多信息请拨打

400-990-1998

助力中国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和健康发展

为您提供更具前瞻性、创造性和易实施的整体解决方案

欢迎留言,睿信为您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