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关键阶段。站城融合发展模式以其高效集约、绿色低碳的独特优势,完全契合"人民城市"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正成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重要路径。通过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站城融合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大城市病、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更能培育以"枢纽经济"为特色的新增长极,带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提升质量的新阶段,站城融合所蕴含的巨量市场空间和多元商业场景将全面释放,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创新提供全新机遇,在"十五五"期间必将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抓手。
一、站城融合发展的多元优势与综合效益
站城融合发展的好处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为社会各方主体均能创造显著价值。对于广大市民而言,它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便利性与生活品质的提升,实现了“出门即枢纽,下楼即商场”的生活方式,极大缩短了通勤与消费的时间成本,并因其鼓励绿色出行而更具健康与环保意义。对于城市治理者而言,其战略价值尤为突出:它通过打造多个城市副中心来优化单中心结构的“大城市病”,实现对稀缺土地资源的最大化集约利用;它能从源头上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根本性策略。同时,它还能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创造就业与税收,并成为现代化都市形象的靓丽名片。对于铁路公司与开发商而言,它开辟了“以物业养交通,以商业促客流”的可持续盈利新模式,将一次性的建设收益转变为长期稳定的资产运营和租赁收入,同时枢纽带来的巨大人流又能反哺公共交通的客流量,形成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二、站城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与典型实践
站城融合发展并非单一模式,而是根据枢纽能级、城市区位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演化出多种典型模式。
其一为“交通枢纽型”,多见于核心城市的大型高铁站或中央车站,采用上盖开发形式直接构建超大型城市综合体,集写字楼、酒店、购物中心于一体,成为城市级地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与虹桥商务区是我国内地最早开始探索“站、场、城”融合的实践,达到了领先水平。虹桥综合交通枢纽2006年开始建造,2010年建成投运,集民用航空、国家铁路、城市轨交、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创立了国际国内综合交通枢纽新模式。虹桥枢纽地区是国内最早实践成功的站场城融合开发典范,对站场一体、站城融合理念的积极探索,可从枢纽与商务区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在综合枢纽方面,最突出的是:立体统筹的高效交通,空铁一体的创新模式,国际品质的风貌营造,高效推进的统筹建设。在商务区层面,可总结为:大交通枢纽功能全面升级,大商务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大会展品牌形象日益凸显,各片区错位发展亮点涌现,主城区服务功能逐步提高。
其二为“城市中心型”,通过对城市建成区内既有车站的渐进式改造与再开发,带动整个周边区域的能级提升与城市更新,重塑城市中心。以大阪梅田为例,其核心开发公司阪急电铁重视轨道交通沿线巨大的居住与商业便利性,通过前置开发与政府合作,围绕阪急电铁沿线,小林通过打造多个配套中心,令区域内的土地大幅度升值,不仅摆脱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而且赚得盆满钵满。区域内宝冢站成为包含歌剧、游乐园及温泉等多项设施的新型休闲娱乐场所,西宫提供体育馆多元化经营的新思路,今津线的东园站吸引关西学院大学等教育机构入驻。
如今,以大阪梅田站为核心,一座崭新的包含住宅、商务、休闲娱乐的新城市成为大阪继难波、心斋桥后的新都心,大阪梅田商圈内包含JR大阪站、阪急梅田站、阪神梅田站、地铁御堂筋线梅田站、地铁谷町线东梅田站、地铁四桥线西梅田站和JR东西线北新地站等7个轨道交通站点,及阪急百货、阪神百货、希尔顿广场、GFO综合体、友都八喜梅田店等大型商业设施,同时在区域内设置了多层次的空中步行系统便于行人同行。以GFO看,设施通过精妙的景观设计与高档餐饮入驻,成功化身网红打卡点,开业第一周就吸引了700万人次的流量,将体验式的消费做到极致,形成不可替代的购物体验和记忆。在大阪-梅田枢纽不断完善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交通系统的改善至于首位,让城市规划和交通系统同步发展,最终形成系统的轨交站域公共空间系统,连接轨交站点、地面层、地上层以及地下层公共空间。
其三为“新城新区型”,在城市规划初期便以新设车站为核心进行全域布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定向聚集,培育新的增长极。MM21坐落于横滨港「腾退」的工业用地之上,经过数十年发展建设,不仅是日本新城建设与TOD结合的范例,还是城市更新、产业更新领域的典范。MM21先后依托樱木町站、港区未来站、横滨站等站点建设TOD,形成密集、高效的TOD网络。此外每个TOD节点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樱木町站作为港未来21(MM21)的“商务TOD”,早期通过高架超级自动步道破解被道路切割的孤岛问题,实现与新区无缝连接,并借助站前历史地标(日本丸公园)和城市地标(地标大厦)形成文化、旅游与总部经济聚集区;而港区未来站则作为“枢纽TOD”,以“车站核”立体空间和“T型步行系统”整合商业、文化与公共功能,通过“港·船·海”主题段塑造步行友好环境,最终与樱木町站共同构成MM21高效引流、功能复合、充满活力的站城一体化框架。
其四为“社区中心型”,主要应用于地铁或轻轨站点,通过连接中型商业、公共服务和住宅,服务于周边社区,成为片区的日常生活枢纽。2023年初,新加坡政府发布了市中心区滨海南新社区的建设规划指南《滨海南城市设计指南(
MarinaSouthUrbanDesignGuide|Version2.0)》。这份规划指南提出滨海南将建成围绕轨道站点的、功能混合、配套完善且充满活力的10-MinuteNeighbourhood(10分钟邻里社区),并将实现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模式(NewModelforCityLiving):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蓝绿清凉城市绿洲(urbanoasis)、一个10分钟邻里社区,10分钟步行范围内将提供完善的日常设施、一个热情、包容、以社区为中心的街区,拥有宜人的公共空间网络。以滨海南站为核心,建立起宽阔主干道与紧密人行道交错互通的网络,搭配周边大型商场与商业步行街,实现大量客流、高土地利用率与居民舒适度三者的有机统一。
三、站城融合发展催生的商业机遇与产业链
站城融合发展以其强大的枢纽效应和人口集聚能力,孕育出一个庞大且充满活力的商业生态系统,机遇贯穿全产业链条。最直接的是房地产开发与投资机遇——依托交通枢纽的上盖开发,涌现出高价值的甲级写字楼,例如融合TOD模式的综合体项目,还有国际星级酒店如丽思卡尔顿和W酒店,高端服务式公寓代表有雅诗阁和辉盛阁,以及枢纽毗邻区的高品质住宅项目,这些都备受投资者青睐。紧随其后的是商业零售领域的广阔空间,涵盖大型购物中心如万象城和太古里等知名品牌入驻,还有精品百货、沉浸式商业街区与主题市集,稳定的通勤人流和周边居民为商业运营提供了优质客源基础,大幅提升开业成功率和品牌黏性。
同时,站城融合极大刺激了休闲娱乐与文化业态繁荣,为IMAX影院、健身中心、室内滑雪场、亲子乐园、艺术展览与沉浸式剧场等体验式消费创造了理想场所,也推动了特色餐饮包括网红主题餐厅和地域美食旗舰店的快速扩张。此外,该系统还衍生出大量商务服务需求,包括会议会展中心、共享办公空间如WeWork和优客工场,以及企业服务中心等,同时便民生活服务如社区医疗、智慧养老驿站、银行网点与快递驿站也进一步拓宽了创业与投资领域。更深层次机遇隐藏在资产运营与数字科技板块,涵盖整个综合体的智慧物业管理、智慧停车系统、会员经济运营、消费大数据分析及楼宇自动化管理等可持续收益模式,逐渐形成科技赋能、多元共生且不断进化的商业生态圈。
站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演进,它打破传统交通枢纽的单一功能,将其重塑为功能复合、活力充沛的城市中心。这种模式不仅优化了城市结构、提升了生活品质,更催生了以“枢纽经济”为核心的庞大产业链,覆盖地产、商业、科技与服务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市民、城市与企业的多方共赢。展望未来,站城融合将继续以高效、绿色、人本的理念,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400-990-1998















400-990-1998



皇冠官方ap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