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0-1998
皇冠官方app平台

睿信咨询“十五五”规划专题: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高质量增长路径展望

发布时间:2025-11-07 14:18:01 原创:睿信咨询研究院
睿信致成管理咨询做为中国本土化管理咨询行业先行者,深耕行业20余年,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管理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十五五规划咨询,战略规划咨询,人力资源咨询,薪酬激励解决方案,绩效设计解决方案,集团管控,组织管理,流程管理咨询,风险内控咨询,市场营销咨询,国企改革咨询,对标世界一流等管理咨询服务,备受中国企业青睐,5000+企业信赖之选。

b9a9a0730b254b0ba7b27d91b92aff37~tplv-tt-origin-web_gif.jpeg


随着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其战略地位与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本报告立足于“十五五”新发展阶段,系统分析长三角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制度协同与空间重塑等方面的实践路径,探讨其在一体化进程中如何突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内生动力,从而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长三角的宏观发展不仅关乎区域自身能级提升,更肩负着为国家探索现代化治理体系、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战略支撑的重要使命。


一、战略定位与宏观经济地位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核心区域,是中国经济版图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其宏观经济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理解:


1.全国经济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长三角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超级引擎”。它不仅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更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稳定性。这得益于其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强大的内需市场和高度开放的经济结构。长三角地区的人均GDP和城镇化率长期居于全国前列,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内生动力。


2.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


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长三角肩负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国家使命。这意味着它不仅要在经济总量上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相匹敌,更要在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三角的战略目标不再是区域内的竞争,而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成为新一轮全球化中的重要枢纽。


3.一体化发展的国家示范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核心意义在于为中国其他区域的协调发展探索经验、提供样板。如何在跨省份、跨行政区划的复杂背景下,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共享,是长三角的重大制度创新任务。长三角的成功实践,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其他区域重大战略提供重要的可复制经验。


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创新与产业升级


长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这一核心。区域经济的增长模式正从传统的要素投入型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


1.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长三角拥有中国最密集、最优质的科教资源和人才储备。区域内汇聚了大量“双一流”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水平创新平台。


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长三角正在构建一个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等地的科研优势得到有效整合。例如,合肥在量子信息科学、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具有突出优势,而上海、杭州则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领跑。


推进G60科创走廊:G60科创走廊的建设,是长三角通过区域协作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实践。它串联起沿线城市,聚焦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联动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该走廊正在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产业创新带。


人才生态优化:吸引和留住全球高端人才是创新策源的基础。长三角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等方式,不断优化区域的人才生态,确保创新要素的充分集聚。


2.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长三角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其产业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这要求长三角将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形成强大的产业韧性和全球竞争力。


“智造”转型与数字化:传统制造业强市如苏州、无锡、宁波等地,正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加速应用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生产线,将“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智造中心”。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大幅降低了能耗和污染。


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协同: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长三角的优势在于其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配套能力。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上海、合肥、杭州等地形成研发、制造、配套的协同集群,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占据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利用区域内高度发达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港口航运优势,长三角致力于在关键领域提升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和全球配置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三、突破行政区划:一体化的制度与空间重塑


长三角一体化的难点和痛点在于跨行政区划的体制机制障碍。宏观经济层面的协调,必须以制度的创新为先导。


1.要素市场的“软联通”


实现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所在。制度创新旨在消除区域间在投资、人才、土地等要素流动方面的隐形壁垒。


劳动力自由流动:通过统一的户籍政策和社保转移接续机制,促进劳动力在三省一市范围内的自由迁徙和高效配置。例如,推动居住证互认和公共服务同城化待遇,使“新市民”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群。


金融资本互联互通:推动统一的金融监管政策和金融服务标准,探索设立区域性金融合作平台。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龙头,推动金融机构跨区域服务,加大对区域内科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


数据信息共享: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流动的效率至关重要。长三角正在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为企业和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大大降低了行政和交易成本。


2.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与都市圈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支撑长三角经济活动互动的物质基础,而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功能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轨道上的长三角:大力发展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构建“一小时通勤圈”,实现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高效连接。这种网络化的交通体系不仅加快了人流速度,也促进了产业和人口向城市群腹地的溢出。


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推动都市圈内部实现“同城化”。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引导产业从中心城区向周边卫星城合理梯度转移,有效缓解核心城市的“大城市病”。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为长三角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群建设提供强大的底层支撑。


四、宏观展望与挑战应对


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充满机遇,但也面临着必须克服的挑战。


1.面临的主要挑战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一体化加速,但区域内部“马太效应”仍然存在,核心城市对资源的高度集聚与苏北、皖北等腹地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形成反差。解决区域内的“南北差距”和“省际落差”,是实现包容性一体化的长期任务。


资源环境承载压力:长三角地区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对土地、水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压力巨大。必须坚持绿色、紧凑的发展模式,加强跨省界的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确保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2.未来宏观展望


在“十四五”期间及更远的未来,长三角将朝着以下宏观目标迈进:


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长三角将不仅是全球制造中心,更是全球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开放和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平台。


数字经济的引领者:长三角将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标杆。通过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实现经济效率的指数级提升。


人类宜居的典范:坚持“人民城市”的理念,通过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将长三角建设成为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的高品质生活区域,使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长三角城市群的宏观经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通过将国家战略、区域协作与市场力量高效结合,长三角成功地将地理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经济合作提升为制度一体化。未来,长三角将继续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制度协同为保障,持续优化其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策源功能,不仅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驱,更将在全球城市群的竞争格局中,确立其世界级的重要地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

企业管理诊断

400-990-1998

相关案例

全部案例 >

专题研究

全部内容 >

皇冠官方app平台

添加专属客服
一对一为您解答

皇冠官方app平台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资讯

获取更多信息请拨打

400-990-1998

助力中国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和健康发展

为您提供更具前瞻性、创造性和易实施的整体解决方案

欢迎留言,睿信为您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