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指引下,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高端化进程正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实践。面对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深刻变革,自主品牌已从性价比竞争迈入以技术创新驱动品牌价值跃升的新阶段。
本报告基于“十五五”规划对产业创新与品牌建设的要求,系统分析自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破局逻辑、技术路径与品牌重构策略,为行业实现从“规模优势”向“价值优势”的历史性跨越提供决策参考。
市场格局:中高端成利润核心,自主份额待突破
大众市场存量博弈,中高端开启增量空间
5-15万元大众市场已进入“红海竞争”阶段。截至2025Q2.该价格带自主份额达70.6%,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但自2024Q3起增速趋于停滞,市场从“份额扩张”转向“存量争夺”。此价格带用户以价格敏感度为核心决策因素,车企竞争集中于成本控制与配置堆料,比亚迪、吉利等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车成本,但频繁的价格战导致行业盈利承压——2024年该市场净利润体量约500-600亿元,虽规模可观,但单车净利润仅约0.5万元,显著低于中高端市场。
15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呈现“高盈利、低渗透”特征,成为自主车企必争之地。从盈利空间看,15-25万元市场年销量约550-600万辆,虽仅为大众市场的一半,但单车均价达20万元,净利润体量与大众市场持平(550-600亿元);25万元+豪华市场年销量400万辆,按BBA单车净利润3万元测算,远期净利润体量可达800亿元,盈利效率显著更高。从市场份额看,15万元以上两个价格带自主份额均不足50%,15-25万元市场合资品牌仍占据52%份额,25万元+市场BBA虽受冲击但仍保有24.2%份额,自主品牌仍有超500万辆的增量空间待挖掘。
价格带分化明显,竞争逻辑差异显著
不同价格带的竞争核心呈现分层特征。5-15万元市场以“性价比”为核心,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低,配置(如续航、屏幕尺寸)与价格是关键决策因素,车企需通过平台化生产(如比亚迪e平台3.0)降低成本,维持价格优势;15-25万元市场开始显现品牌效应,消费者关注设计语言、智能化体验与品牌调性,单纯配置优势难以复制大众市场成功,当前市场格局分散,头部自主品牌份额不足10%,大众、丰田等合资品牌仍凭借数十年品牌积累维持份额;25万元+豪华市场则完全以“品牌力”为核心,传统BBA通过历史积淀与技术标签(如奔驰的商务属性、宝马的操控性能)构建壁垒,而理想、华为、小米等自主头部品牌正通过电动化、智能化技术重构豪华定义,逐步抢占市场份额。
海外经验:品牌壁垒的构建逻辑与层级分化
传统豪华品牌:历史积淀+技术标准化
以BBA为代表的传统豪华品牌,通过“历史叙事+技术普惠”构建长期壁垒。在品牌层面,BBA百年历史形成独特文化符号——奔驰以“汽车发明者”身份绑定安全与舒适,宝马以航空发动机基因强调驾驶乐趣,奥迪则以“突破科技”塑造科技形象,这种品牌定位通过数十年一致的营销传播(如宝马“终极驾驶机器”广告语)深入人心。在技术层面,BBA并非依赖单一尖端技术,而是通过标准化与下放形成系统性优势:例如奥迪Quattro四驱技术从旗舰A8下放至入门A3.宝马CLAR平台兼容燃油、混动、纯电多种动力,既降低研发成本,又通过技术普及强化品牌认知。此外,BBA通过全品类产品矩阵覆盖从16万元(奥迪A3)到200万元(奔驰S级)价格带,以高端车型维持品牌溢价,以中端车型扩大市场规模,形成“金字塔式”品牌架构。
孵化高端品牌:差异化服务+母体技术优化
雷克萨斯、英菲尼迪等从大众品牌孵化的高端品牌,以“服务差异+技术优化”破局。这类品牌缺乏豪华品牌历史积淀,因此通过超预期服务建立信任——雷克萨斯坚持4年/10万公里免费保修保养,首创“透明维修车间”,以“零缺陷”口碑避开与BBA的直接竞争;英菲尼迪则通过“老友会”等社群活动强化用户情感联结。在技术层面,它们并非完全自研,而是对母体成熟技术进行豪华化优化:雷克萨斯混动系统基于丰田THS架构,通过增加手工涂装、高密度隔音材料提升NVH性能;英菲尼迪VC-TURBO发动机源自日产技术,通过可变压缩比技术实现性能与燃油经济性的平衡。但受制于“母体品牌阴影”,这类品牌难以突破价格天花板,同级别车型定价需较BBA低10%-15%,盈利空间受限。
超豪华品牌:赛道基因+稀缺性管理
法拉利、保时捷等超豪华品牌,以“赛道性能+稀缺性”打造奢侈品属性。其核心逻辑并非交通工具功能,而是身份符号与文化溢价:法拉利将F1赛事技术(如S-Duct空气动力学设计)下放至量产车,工厂技师手工组装V12引擎,通过“机械艺术”叙事强化稀缺感;保时捷以勒芒24小时耐力赛19次夺冠历史为背书,将赛道调校的底盘技术(如PorscheActiveRide)注入民用车型。在市场策略上,它们通过严格限量(如法拉利拉法全球限量499台)、高价策略(单车均价超300万元)维持品牌高度,同时通过车主俱乐部、赛道体验活动构建圈层文化,使产品超越交通工具属性,成为高净值人群的身份象征。
自主实践:技术破局与品牌重构的双路径
25万元+豪华市场:头部格局确立,技术定义新豪华
理想、华为、小米通过“产品形态革新+技术优势”,解构传统豪华品牌锚点,形成稳定头部格局。理想抓住家庭用户痛点,以大六座SUV(理想L系列)切入市场,通过“无续航焦虑”(增程式动力)、“全家舒适”(二排座椅电动调节、后排娱乐屏)构建差异化标签,2025Q2在25万元+市场份额达9.8%,成为自主第一;华为依托智能驾驶技术(ADS4.0系统)与生态协同(鸿蒙车机与手机互联),通过问界M9、智界S7等车型,以“智能化体验”重塑豪华认知,其ADS4.0系统时延较前代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成为吸引BBA用户增换购的核心卖点;小米则凭借消费电子品牌积淀与“技术普惠”策略,SU7以1.98秒破百的性能、52.99万元的定价,打破百万级超跑的性能垄断,上市首年交付13.7万辆,80%-90%用户为BBA增换购群体。
这类头部品牌的共同特征是“功能性锚点清晰”——理想定义“家庭豪华”,华为定义“智能豪华”,小米定义“性能豪华”,且技术路径已形成壁垒,后续者难以通过简单模仿超越。除非出现新的技术革命(如完全自动驾驶),否则25万元+豪华市场头部格局将长期稳定,其他品牌只能以“二线豪华”定位,在价格上做出让步。
15-25万元中端市场:格局分散,智能化成破局关键
15-25万元市场是传统自主与二线新势力的“主战场”,当前竞争分散,龙头缺失。2025Q2该市场自主份额48%,最高单一品牌份额不足10%,大众、丰田等合资品牌仍占据主导。此价格带用户既关注性价比,又开始形成品牌认知,单纯配置堆料已难以突围,智能化成为自主品牌实现替代的核心突破口——智能化边际成本低,且合资品牌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领域普遍落后2-3年。例如小鹏X9通过XNGP高阶智驾系统,实现城市道路无图导航,将智能驾驶下放至20万元价格带;吉利极氪007搭载高通8295芯片与极氪OS,座舱流畅度与交互体验显著优于同价位大众ID.3.
除智能化外,产品设计与场景定位也成为差异化关键。比亚迪宋L以“轿跑SUV”造型打破传统SUV的中庸设计,吸引年轻用户;零跑C11通过“无框车门+全景天幕”等设计元素,在20万元内营造高端感。传统车企如长城、长安则通过子品牌(如长城坦克、长安UNI系列)聚焦细分场景,坦克400以“机甲风格+轻度越野”定位,在20-25万元市场开辟新赛道,2025年上半年销量突破5万辆。
传统自主的高端化路径:子品牌+技术赋能
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通过“多子品牌矩阵”覆盖不同高端细分市场,依托技术积累实现破局。比亚迪构建“仰望(百万级)、方程豹(30-50万元)、腾势(30-50万元)”三级高端品牌体系:仰望以易四方四电机技术(支持原地掉头、应急浮水)定义超豪华;方程豹依托DMO混动越野平台,以豹5(23.98万元起)实现“硬派越野性能平权”;腾势D9凭借“商务+家庭”双场景定位,蝉联新能源MPV销冠,2025年上半年销量突破12万辆。吉利通过极氪与领克整合,极氪聚焦25-50万元纯电市场(极氪001、009),领克聚焦15-25万元混动市场(领克08PHEV),依托SEA浩瀚平台与智能驾驶技术,2025年上半年高端品牌合计销量突破18万辆。长城则以坦克品牌站稳硬派越野市场,坦克300、500系列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8万辆,同时通过魏牌(蓝山、高山)切入高端家用市场,形成“越野+家用”双轮驱动。
未来趋势与建议:技术深化与品牌沉淀并重
核心趋势:技术定义品牌,细分场景为王
技术将成为自主高端品牌的核心护城河。电动化领域,800V高压平台、5C超充技术(如小米SU7Ultra5分钟补能220km)将成为高端车型标配,续航焦虑逐步转化为补能体验竞争;智能化领域,端到端智驾(如理想MindVLA模型)、V2X车路协同将成为差异化关键,智驾软件订阅收入占比将逐步提升,改变传统车企盈利结构。同时,细分场景将进一步分化,除家庭、商务等传统场景外,“户外露营”“城市机能”“轻奢复古”等小众场景将涌现新品牌机会,例如极氪MIX以“移动生活空间”定位,通过可升降尾翼、车载冰箱等配置,吸引年轻家庭用户。
全球化将成为自主高端品牌的第二增长曲线。国内中高端市场竞争加剧后,头部品牌开始加速出海,比亚迪在东南亚、欧洲建立生产基地,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突破80万辆;理想计划2026年进入欧洲市场,聚焦家庭用户需求优化车型配置;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品牌,通过中东、拉美市场验证高端定位。海外市场不仅能消化国内过剩产能,更能通过“中国智造”标签提升品牌溢价,形成“国内盈利+海外增量”的双循环。
行业建议:技术务实与品牌长期主义
对自主车企而言,高端化需避免“重配置、轻体验”的短期思维,聚焦“技术务实+品牌沉淀”。在技术层面,应优先落地用户可感知的创新(如智驾可靠性、座舱流畅度),而非单纯追求参数领先;在品牌层面,需通过一致的定位与长期的用户运营积累口碑,例如理想持续深耕家庭用户,通过“理想汽车APP社区”强化用户粘性,华为通过鸿蒙生态联动提升用户忠诚度。对行业而言,需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突破芯片(如车规级Orin芯片替代)、高精度传感器等“卡脖子”领域,避免技术依赖导致的品牌溢价受限。对政策层面,建议通过补贴、税收优惠支持自主品牌研发,同时搭建国际认证体系,帮助自主高端车型突破海外市场准入壁垒(如欧盟WVTA认证)。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高端化已从“单点突破”进入“系统竞争”阶段,技术创新是破局基础,品牌沉淀是长期保障。未来3-5年,能够在细分场景建立清晰技术标签、并通过持续用户运营积累口碑的品牌,将在全球高端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型。
400-990-1998















400-990-1998



皇冠官方ap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