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一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要“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并提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步伐”。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式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性技术力量,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人工智能技术率先实现产业化突破的核心领域。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通过信息化、自动化实现了规模化跃升;未来五年,在“十五五”规划指引下,制造业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动能,迈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协同化的新阶段。人工智能不再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正在成为重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价值链逻辑的战略力量。
宏观战略环境:从“数字赋能”到“智能驱动”
“十五五”时期的宏观环境决定了制造业必须完成从“数字赋能”到“智能驱动”的跃迁。当前我国正面临全球供应链格局重构、成本压力上升、碳中和约束趋紧等多重挑战,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云计算、5G、边缘计算、机器人、先进材料等技术加速融合,为制造业智能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新型产业体系”,并强调“突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核心算法,强化算力、数据、算法等要素高效供给”,这为制造业AI发展奠定了政策和战略方向。
从产业角度看,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引发新一轮生产力革命。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制造活动由自动化向智能化演进,从而实现“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优化。制造企业正在由“生产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由“硬件制造”转向“智能制造”,由“线性产业链”转向“生态协同网络”。这种变革的核心不在于单一技术突破,而在于系统能力的重构,即通过人工智能重塑研发、生产、质量、供应链、服务等全流程,实现从数量扩张到质量跃升的根本转型。
制造业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方向
面向“十五五”时期,制造业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方向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智能研发与设计
AI驱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生成式设计与虚拟仿真技术将重构研发模式,深度学习算法可自动生成产品方案、优化结构设计、预测性能表现,从而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被动设计”向“自适应创新”的转变。
2.智能制造与柔性生产
AI结合机器人、传感器、机器视觉技术,使生产线具备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的能力,生产系统能够根据实时需求动态调整,实现小批量、多品种、柔性化生产。智能工厂将从“自动化”升级为“自优化”,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
3.智能质量与运维管理
通过机器视觉与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零缺陷制造和预测性维护,提升设备利用率并降低停机损失,形成“人机协同、数据闭环、实时决策”的管理模式。
4.智能供应链与协同制造
AI结合大数据、区块链,实现全流程透明化管理,从原料采购、库存优化到物流配送实现动态协同,构建高韧性的产业链。智能供应链不再是线性链条,而是可自适应的生态网络,实现“产、供、销、服”的实时联动。
5.智能服务与商业模式创新
人工智能推动制造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通过数字孪生、远程监控和算法服务,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增值服务创新,形成“设备+算法+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AI还将推动产业金融、租赁、平台化运营等新模式出现,构建服务型制造生态。
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支撑体系
支撑制造业AI转型的,是算力、算法、数据三大底层体系。制造企业必须在“算力基础设施—数据资产体系—算法模型能力”三条主线上同步建设,形成从数据获取、存储、计算到智能决策的闭环支撑系统。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安全可控的治理机制,确保工业数据安全、算法决策透明、系统行为可追溯,为智能化转型提供稳固保障。
战略落地路径与重点任务
1.强化核心技术突破
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仍面临核心算法、AI芯片、工业软件、边缘智能等“卡脖子”问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要推动AI芯片、工业视觉算法、制造业大模型、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构建跨学科联合实验室,促进数学、算法与工程应用的协同创新。
2.建设智能制造示范体系
选择典型工厂和产业集群开展示范工程,打造智能产线、AI质检、预测性维护、数字孪生工厂等样板项目,通过“试点—复制—推广”的路径形成产业带动效应。
3.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
制造企业应加快数据确权、数据共享、数据安全体系建设,推动跨企业、跨行业数据协同。通过工业数据标准化、脱敏共享和价值交易,释放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潜力。
4.打造产业协同与生态联盟
企业应积极参与区域产业联盟和行业AI平台建设,与科研院所、高校、软件公司形成创新联合体,构建“AI+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算法、设备、应用的共建共享。
5.完善智能治理与安全体系
应建立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制定算法伦理准则、数据安全标准和AI可解释性机制,确保智能制造系统安全可信。制造企业还需强化网络安全与信息防护体系,防范系统入侵、算法偏差、数据泄露等风险,做到技术创新与安全可控并重。
企业行动建议
结合“十五五”时期的政策与行业趋势,制造业企业可从以下六方面系统布局:制定中长期AI战略规划,明确重点场景与能力建设路径;构建复合型AI人才体系,培养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与产业专家;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企业级人工智能中心和创新平台;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打造自动化设备、数据平台、智能算法一体化系统;实施数字孪生与远程运维体系,实现虚实融合与预测决策;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开源生态,构建协同共生的产业网络。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实质,是让机器更懂人、让系统更懂业务、让决策更懂未来。它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重塑了企业的经营逻辑、价值创造模式与社会分工结构。未来的制造业企业,不再只是生产者,而是智能系统的运营者和数据价值的创造者。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人工智能为制造业提供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也为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注入了新的变量。谁能率先构建智能制造体系,谁就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主动。
未来五年,制造业人工智能的任务不仅是“应用落地”,更是“生态重构”。在政策引导、技术突破、市场驱动和组织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中国制造的面貌,使其从“成本优势”走向“创新优势”,从“产能输出”走向“智能输出”。
这不仅是产业转型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人工智能的深入应用,将使制造业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载体,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十五五”的五年,将是中国制造业由数字化迈向智能化的关键五年,也是人工智能引领产业体系重构的历史阶段。唯有勇于创新、善于协同、注重安全、追求卓越的制造企业,才能在这场深刻的产业革命中,成为智能时代的领跑者与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
400-990-1998















400-990-1998



皇冠官方ap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