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发展基础:政策引领与规模突破
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与“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已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形成政策、规模、结构、经济带动多维度协同发展的格局。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为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以“双碳”目标为核心,国家密集出台《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覆盖规划、开发、运行、消纳全链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路径,为风光发电提供法律支撑,形成“顶层设计+专项政策”的完整制度框架。
装机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2020-2024年,全国风光发电合计装机年均新增2.2亿千瓦,是2015-2020年均增量的3倍。2024年6月,风光发电累计装机首超煤电;2025年3月达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14.51亿千瓦);截至2025年6月,合计装机达16.73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对外承诺的2030年目标。
结构呈现“集中为主、分布提速”特征。2024年底,陆上风电占风电总装机92.1%(4.8亿千瓦),海上风电占7.9%(4127万千瓦);光伏发电中,集中式占57.7%(5.1亿千瓦),分布式占42.3%(3.7亿千瓦),山东、河南等中东部五省分布式光伏合计占比超60%,有效补充本地电力供应。
经济带动效应显著。2020-2024年,风光投资占电源总投资比重68%,对电力、能源领域投资增长贡献率分别达53%、46%,带动电网、储能等关联产业提速。依托完整产业链,我国风光设备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技术与制造优势凸显。
二、核心挑战:系统平衡与发展瓶颈
风光发电高比例渗透下,系统安全、消纳、成本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
系统实时平衡难度剧增。新能源出力波动显著,极端条件下部分区域波动速率接近系统最大调节能力,存在频率异常风险。源荷时空错配问题突出,分布式光伏午间出力高峰与晚间用电高峰形成矛盾,2024年部分资源富集地区利用率已呈下降趋势。2026-2030年,即使灵活性煤电、抽水蓄能等调节资源增长,仍难匹配新能源增速,需多元路径协同保障系统稳定。
电力电子化引发安全新风险。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电子设备形成“双高”特征,使系统呈现低转动惯量、宽频域振荡等新特性,功角、频率、电压稳定问题复杂化。2024年部分区域新能源与电力电子设备出力占比持续攀升,对运行控制构成严峻挑战,亟需构网型技术突破。
消纳压力时空分布不均。预计2030年风光装机占比将超50%,即使充分应用现有调节技术(需求响应达5%-7.5%、虚拟电厂调节5000万千瓦),全国新能源利用率仍将较2025年下降。弃电呈现“三北”地区聚集、春秋季集中、午间时段聚焦的“三聚集”特征,规模化外送与就近消纳统筹难度加大。
成本疏导机制待完善。我国电价水平偏低,2023年综合销售电价仅为英国的25.1%、德国的32.7%、美国的72.4%。电力辅助服务费用长期在发电侧内部平衡,未向终端疏导。2026-2030年,系统调节成本将随风光装机增长大幅上升,需建立多元成本协同疏导机制。
三、发展目标:规模与布局的战略规划
基于“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需求,风光发电确立清晰的阶段性目标与区域布局。
总量目标聚焦2030年突破。为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5%的目标,2026-2030年需年均新增风光装机2亿千瓦以上,预计2030年合计装机在2024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达28亿千瓦以上)。2031-2035年需进一步扩大新增规模,确保电力碳排放达峰后不反弹。
区域布局呈现“西北华北为主、多区域协同”。2026-2030年,新增风光近半数布局西北、华北,两地装机占比均超20%;南方、华东、华中(东四省)均超10%;东北、川渝藏不足10%。结构上,陆上风电五成在西北、华北;海上风电主要在华东、南方、华北;集中式光伏七成在西北、华北;分布式光伏近七成在华东、南方、华北,形成“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互补格局。
消纳形势需统筹应对。2026-2030年新能源电量渗透率提升,系统等效负荷峰谷差拉大,保持高利用率难度增加。需因地制宜促进消纳,统筹规模化外送与就近利用,推动调节性电源发展,引导风光主动参与系统调节。
四、发展路径:多元模式协同推进
立足资源禀赋与技术条件,我国风光发电构建“基地开发+分布式利用+新业态创新”的多元发展路径。
“沙戈荒”基地规模化开发是核心抓手。作为国家战略布局重点,首批基地基本建成,第二批、第三批陆续开工,2026-2030年向库布齐、乌兰布和等沙漠及采煤沉陷区延伸,拓展至甘肃西部、青海西部等区域。创新“外送+就地消纳”模式:预计新增特高压直流通道消纳2亿千瓦以上,同时通过“新能源+数据中心”“绿氢生产”等场景提升就地利用水平。以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基地为例,1600万千瓦装机(光伏800万、风电400万、配套煤电400万)建成后,年送京津冀4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
水风光基地实现多能互补。依托流域水电调节优势,雅砻江、金沙江上游等示范基地加速建设,2026-2030年推进黄河上游、澜沧江等流域布局。雅砻江基地作为首个国家级示范项目,已投产清洁能源装机近21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通过水电平抑风光波动,提升开发效率。需突破多元业主协调机制,建立统一调度与市场交易体系。
分布式新能源聚焦就近消纳。中东部负荷中心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2024年新增1.18亿千瓦,占当年光伏新增量43%。广东顺德川崎汽车产业园项目通过1.91兆瓦屋顶光伏,实现度电成本下降28%,年减排920吨二氧化碳,验证“源网荷储用”模式可行性。发展重点转向提升可观可控能力,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模式,探索绿电直供与聚合交易。
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延伸。东部沿海海上风电潜力巨大,2026-2030年新增1亿千瓦可满足沿海省份20%以上新增用电需求,减少跨区通道8回。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创新“风电+海洋牧场”模式,6.3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年产鱼类900吨,实现“发电+养殖”双重收益。需完善海域审批、发展集约化送出技术、探索能源岛模式(融合制氢、海水淡化等)。
新业态创新拓展发展空间。绿电直连模式加速落地,2025年国家层面明确并网型与离网型分类,要求自发自用率不低于60%,2030年用户绿电占比超35%。国家电投跨省绿电直连项目(内蒙古300万千瓦新能源直供宁夏铝业),实现资源互补与碳足迹降低。智能微电网成为系统补充,厦门ABB工业中心项目通过光储充一体化,实现50%清洁能源替代,用电成本下降22.98%。
五、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源网荷储协同提升
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体系,是支撑高比例风光发电的核心保障。
电源侧强化灵活性。煤电灵活性改造向深度调峰推进,天津国投北疆电厂4台机组完成20%额定负荷改造,总调峰能力达800兆瓦,年减排1000万吨。天然气调峰电站重点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西北新能源基地配套建设。抽水蓄能差异化布局:负荷中心承担移峰填谷,“三北”地区支撑新能源消纳。
电网侧优化配置与调度。特高压通道助力跨区消纳,宁夏-湖南±800千伏工程(容量800万千瓦)作为首条“沙戈荒”外送通道,新能源占比超70%,年送湖南360亿千瓦时。配电网升级聚焦承载力提升,建立可开放容量定期发布机制;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县域薄弱问题,内蒙古锡林郭勒5.8亿元农网投资支撑智慧农牧业发展。智慧化调度推动传统静态平衡模式向动态平衡转化,适应高比例新能源运行要求。
负荷侧激活灵活资源。需求侧响应能力2030年将达最大负荷的10%,虚拟电厂规模化发展(调节能力5000万千瓦以上),中广核宁波东方电缆园区项目整合光伏、储能、充电桩,实现80%用电自给。车网互动(V2G)形成600万千瓦储能资源,氢电协同在“三北”推进绿氢替代。
储能侧技术与机制创新。新型储能多场景布局:独立储能、共享储能比例提升,山东肥城300兆瓦/1800兆瓦时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效率达72.1%,年发电6亿度。长时储能技术加速商业化,完善市场机制保障合理收益。
六、技术创新与市场建设:提质增效的关键
技术突破与市场机制完善是风光发电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总量目标聚焦2030年突破。为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5%的目标,2026-2030年需年均新增风光装机2亿千瓦以上,预计2030年合计装机在2024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达28亿千瓦以上)。2031-2035年需进一步扩大新增规模,确保电力碳排放达峰后不反弹。
先进技术应用引领效率提升。高效发电技术方面,研发低成本钙钛矿电池以提升光伏效率,强化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上低频输电等技术攻关。构网型技术方面,部署自同步电压源型设备,提升新能源主动支撑能力,保障“沙戈荒”基地稳定外送。分布式调控技术依托智慧平台,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优化。
多元市场协同优化资源配置。价格机制方面,提升灵活性以引导跨省优化配置,探索系统容量资源市场化机制,健全转型成本疏导路径。电-碳-绿市场衔接方面,统筹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协同,推动“绿电-绿证-碳配额”联动,实现新能源外部性价值内部化。
七、政策建议:机制保障与协同推进
为推动风光发电高质量发展,需构建多维度政策保障体系。
建立高比例风光供给消纳调控机制。统筹开发规模与消纳能力,强化规划衔接,优化布局与建设时序。统筹外送与就近消纳,探索新能源与产业融合新模式。
构建风光与关联产业协调机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与零碳园区、绿色交通等融合。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升负荷与绿电供应匹配度。
完善要素保障与财税政策。优化用地用海政策,探索“风电光伏+治沙”模式。加强绿色金融支持,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技术攻关。
在绿色转型驱动下,我国风光发电需以多元路径拓展规模、以系统协同提升调节能力、以技术市场创新提质增效、以政策机制保障可持续,为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核心支撑。
◎本文提供的讯息是通用性的,不专门针对任何个人或特定群体的情况。尽管我们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但我们无法保证信息在您阅读时或将来仍然准确无误。在没有充分考虑具体情况并咨询专业意见的情况下,请不要根据文章内容做出决策。文章中的所有内容不应被理解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400-990-1998















400-990-1998



皇冠官方app平台